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综合正文

瞭望|揭秘中国核燃料安全生产

2017-04-14 11:29来源:《瞭望》新闻周刊作者:安娜 高敬 陈文仙关键词:核电核燃料核安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保证核电站安全运行,无论多用心都不为过。”

我国已掌握世界上主要压水堆、重水堆等核燃料组件的生产制造技术,可全面满足我国核电发展和“走出去”需求

按国际标准,核燃料元件产品质量指标是堆内破损率低于万分之三,我国压水堆和重水堆燃料元件的堆内破损率仅为万分之零点一六

核燃料中仅存在天然放射性核素,放射水平比较低,职业照射风险小

由于核燃料中铀-235含量不超过5%(远低于原子弹要求铀-235含量90%的水平),几乎不可能发生核临界事故

核循环后段是目前国内核燃料产业链相对薄弱的环节,到2020年,我国乏燃料累计储量将达到7700吨

我国核电厂乏燃料贮存安全、稳定,但部分核电厂乏燃料在堆贮存能力紧张,外运需求急迫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在最终发布的修改稿中,专门增加了“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的字句。

此前,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部署,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机组总数将位列世界第二。

这意味着,基于当前我国能源结构清洁化和大气治理的迫切需求,“加强核燃料保障体系建设”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基础性重大课题之一。特别是核燃料作为核电站的动力源泉、确保核电站安全运行的第一道屏障,具体生产情况怎样?质量是否过关?能否满足未来核电发展的需要?如何保障用过的核燃料的长期安全?

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实地走访了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北方)的核燃料生产一线。

从“拿来主义”迈向“引领世界”

中国的核燃料研发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几乎与核工业发展同步,然而仅限于军工领域。在民用核燃料方面,在运核电机组中,除了中核集团的秦山核电一期核燃料元件是自主研发生产之外,其他都是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

然而,“拿来”虽实用,“走出去”却行不通。中国若要实现从核电大国到核电强国的转变,没有自主核电技术不行,自主核电技术不能为世界所用也不行。核燃料元件作为核电站的核心组成部分,仅仅停留在“拿来”的水平,无疑将成为中国自主核电技术研发和出口的“瓶颈”。特别是在“华龙一号”、CAP1400等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研发取得突破之后,中国自主核燃料元件研发显得更为迫切。

中核集团作为核工业的领头羊,拥有国家核燃料加工产业专营权,不仅是核燃料产业发展的亲历者,更是推动者。国内南北两大核电“粮仓”均属中核集团麾下。其中,北方“粮仓”——中核北方始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也是当前国内走在最前列、技术路线最全的核燃料科研生产基地,承载着自主先进核燃料研发攻坚的使命。

作为元老级的核燃料企业,从2000年开始涉足民用核燃料领域至今,通过全盘引进、消化吸收、本土化改造,再到自主创新,中核北方已相继建成了重水堆燃料元件生产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条具有四代核电特征的高温气冷堆燃料元件生产线、AP1000燃料元件生产线,成功生产出CAP1400燃料定型组件……仅十几年时间,中核北方就已实现核燃料生产从“拿来”向“引领”的蜕变。

除此之外,据中核集团相关负责人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未来将应用于“华龙一号”核电工程的我国自主产权的CF2、CF3燃料组件,也将于2017年陆续实现工业化应用,能够满足国内和国外开工建设的“华龙一号”工程的燃料需求。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已掌握世界上主要压水堆、重水堆等核燃料组件的生产制造技术,可全面满足我国核电发展和“走出去”需求。作为在运、在建机组总量位居全球前三甲的核电大国,我国核电的“粮食”生产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原标题:瞭望|揭秘中国核燃料安全生产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