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水电水力发电综合正文

武警水电部队唐家山堰塞湖排险纪实(图)

2008-05-29 15:45来源:国家电网报关键词:抗震救灾武警水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决战唐家山
  ——武警水电部队唐家山堰塞湖排险纪实
  史志强 徐景健

   

  近千名武警水电官兵奋战在唐家山堰塞湖施工现场。 
    
  大型机械施工有条不紊。 

    
  直升机空运物资。 

  5月20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会议决定:对堰塞湖情况进行全面核查。由水利部抽调专家与武警水电部队、四川省共同组成工作组迅即到达现场。
  烈火见真金,国难识忠良。在国家最需要的关键时刻,武警水电部队主动请缨,承担堰塞湖排险这一危险而艰巨的任务。
  险情!刻不容缓
  堰塞湖又称“悬湖”,是地震后大规模山体滑坡,河水冲击泥土、山石而造成堆积,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因为山体垮塌形成的堤坝土质松软,堰塞湖决堤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再遇到下雨,堰塞湖面积会不断扩大,将导致湖中蓄积的水压过大而溃决。
  四川汶川大地震,在北川、青川、德阳等灾区形成了34个堰塞湖。抗震救灾的焦点逐渐集中到堰塞湖,也集中到一支特殊的战斗力量——武警水电部队官兵的身上。
  1亿立方米!这是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最大、最危险的堰塞湖——北川唐家山堰塞湖5月23日已达到的库容量。被水利专家列为1号风险的唐家山堰塞湖,每天以800多万立方米的库容增加,风险等级正在逐步上升。
  北川唐家山告急!
  武警水电官兵临危受命!按照水位涨速,6月初之后湖将漫过坝顶,对下游形成水患。必须迅速实施工程性排险措施,可行性方案是组织大型机械设备在堆积坝鞍部开挖一条引水导流明渠,控制湖水下泄流量和下泄水头。
  水电官兵纷纷表示要把唐家山堰塞湖的抢险工作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流血牺牲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漂亮的答卷。指挥部政委贾方亮少将从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发出一道道指令:在前期投入3500名兵力救援灾民、抢通道路的基础上,火速从广西、江西、湖北等8个省区抽调水文、地质、爆破、测量等工种的46名专家和1000多名官兵以及150多台(套)大型施工机械设备在四川灾区集结,急排堰塞湖险情。
  17日,武警水电指挥部主任李光强少将率10人专家组紧急从北京飞赴四川,这位曾经指挥过8年前地质灾害史上规模为亚洲第一的特大山体崩塌——西藏易贡特大山体滑坡抢险任务的将军,此刻心急如焚。一下飞机,他就直奔北川,了解堰塞湖的相关资料和具体情况。
  与此同时,武警水电指挥部指令所属一总队、二总队、三总队、三峡指挥部迅速派出精干力量向北川唐家山堰塞湖集结,并要求部队要不惜一切代价,全力以赴完成好抢险任务。
  河水在上涨、降雨在持续,余震在发生。由于险区处于深山峡谷段,往唐家山的道路已全部被山体滑坡中断,就连人徒步都不能进入,任何机械设备都根本无法达到抢险现场。有人说,机械设备要想进入唐家山堰塞湖坝体,除非长上翅膀,否则不可能到达。
  5月22日,国务院抗震救灾前方指挥部水利组召开的唐家山堰塞湖应急疏通工作会议上决定:由空军设立空中专用通道,负责施工设备运输。这是建国以来,国家首次为救灾设立专用空中通道。
  由于场地受限、环境恶劣,直升机最大吊装量是15吨。这样一来,武警水电部队的大型机械设备无法吊装。为此,武警水电部队迅速购置可供吊装的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
  23日凌晨5时,武警水电部队专家组乘坐直升机前往堰塞湖现场察看实情,初步确定开挖明渠、降低水位、减少蓄水量的方案。10时,首批350名抢险官兵和80台重型设备相继开抵绵阳,准备进驻唐家山。

  行动!穿越“红色生死线”
  由于天气原因,在连续两天不能飞行的情况下,5月25日18时20分,武警水电部队的208名官兵,从北川县城出发,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连夜挺进唐家山。
  向唐家山进发的每名官兵,都身背炸药、食品等物资,负重最少达26千克。队伍拉得很长,有的路段坡度达到70度,官兵每走一步都要很吃力地靠抓着两旁的树木向前攀爬。为给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道路,他们还在沿途用红布条作标记。后续部队官兵就是沿着一路上的红色标记不断地前行。
  一路上,官兵们喊着号子,互相鼓励、搀扶着,在刀尖般锋利的乱石丛中行走、匍匐、翻滚、攀爬……突然间,大地颤动起来,人跟着就左摆右晃——又是一次余震袭来!
  官兵们的衣服被荆棘刺破了,手臂被刺得鲜血直流,脚磨出了血泡,汗水把装炸药的纸箱也湿透了。湿滑的山路,随处可遇的地震裂缝,让官兵们提心吊胆,大面积的山体滑坡,更是让官兵们心惊胆战。他们踩着松软的滑坡体,尖锐的山石,小心翼翼地下行,稍不注意,一脚踩空就会滚下山崖,身边不时还有踩落的石头滚过,耳边也不时传来山体滑坡的声响。九支队上等兵汪政彬,从小就生活在山里,擅长走山路。出发前,他从老乡家里借了个背篓,一个人就背了近30千克的炸药,一路上跌跌撞撞,几次差点连人带篓滚下悬崖。在俗称“地无三尺平”的贵州长大的汪政彬,凭着丰富的攀爬经验,走了近10个小时终于到达坝体。
  经过8个小时的艰难跋涉,次日1时30分,官兵们终于到达唐家山堰塞湖坝体上,为及时排除堰塞湖险情争取了时间。
  在这条官兵们用鲜血和忠诚开辟的小道上,先后有3000人将数十吨炸药、帐篷和食品,源源不断运进唐家山堰塞湖坝体。虽然空中通道已经开辟,但是这条系有红布条的羊肠小道,仍被指挥部定为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的备用通道。

  抢险!人停机不歇
  25日,根据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命令,堰塞湖下游近7.5万名群众被迫转移。在此之前,武警水电官兵却紧急开赴堰塞湖坝体执行抢险任务。
  26日11时30分,第一台挖掘机由世界上最大的运输直升机米-26运到了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现场。从这一刻开始,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现场进入了不眠之夜,在不到1平方千米的坝体上,近千名官兵开始了一场与自然灾害抗争,与时间赛跑的较量。
  施工现场一片繁忙,上千名官兵在唐家山堰塞湖工程抢险总指挥岳曦的统一指挥下,紧张有序施工。数十台机械设备不停作业,数百名官兵在清理现场,为开挖导流渠提供作业面。1500米高的大山半座山体在地震时垮塌,塌方在余震后时有发生,飞石从1500米高的塌方体上像下雨一样“哗哗”地滚下,在堰塞湖中溅起五六米高的水柱,十分危险。但是官兵们毫不畏惧,他们只有一个信念:尽快开挖出一条导流槽,使唐家山堰塞湖的洪水按照控制流量下泄,确保下游数十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被战友们誉为“重机医生”的三峡指挥部五级士官曾云大,25日接到赴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命令时,正在家里休假。了解这一情况后,他赶紧买了火车票,站了12个小时赶到部队,与200名战友连夜奔赴唐家山堰塞湖。到达现场后,他一放下行李就带领三峡指挥部22名技术精湛的操作手,甩开膀子24小时两班倒,昼夜不停地工作。在炎热的太阳的炙烤下,迷彩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一天下来,人站都站不起来。由于要不断运送大型机械设备,米-26在起降时,旋翼刮起巨大的风,100米范围以内的物体都可能被刮倒,掀起的灰尘弥漫了整个施工现场。官兵们汗水和灰尘粘在一起,每个人身上都是厚厚的灰尘,就连吐出来的口水都是泥。
  晚上,因帐篷数量不足,部分战士只好露宿坝上,各种机械设备就在帐篷旁边施工。轰隆的机械声中,轮班的官兵还是酣然入睡了……
  目前,武警水电部队正在进一步研究完善具体施工方案,以加快施工进度,赶抢工期。近千名水电官兵正按照专家确定的“疏通引流、顺沟开槽、深挖控高、护坡镇脚”方针施工。
  预计在天气正常的情况下,再用8天左右时间,武警水电部队官兵就可以开挖出一条标准的导流槽,使湖水按控制流量下泄,确保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抗震救灾查看更多>武警水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