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人物正文

安徽电力员工抗震救灾志愿者王治军:甘洒汗水付巴蜀

2008-07-15 10:51来源:抗震救灾关键词:抗震救灾安徽电力抗震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提起抗震救灾志愿者,你可能会觉得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一位这样的一位勇士,5月17至27日,他毅然走进四川灾区。这是他永生难忘的十天,尽管他的工作以装卸、搬运为主,但同时他也用眼睛、用心灵,感受着悲伤、光明和希望。他就是安徽省铜陵供电公司职工王治军。

  王治军,一名普通的电力工人,30岁,党员,曾经在部队做过两年消防兵。良好的教育、部队的锻炼、党组织的培养,塑造了他进步的思想、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壮的体魄和甘于奉献精神。因为这些,王治军觉得自己是最合适的志愿者。

  汶川倾覆在牵挂中出发

  最初获知地震的消息,王治军并没有强烈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当时媒体所报道的“7.8级”这个纯粹的数字概念。但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随着报道的伤亡人员数目越来越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灾区指挥救灾,军队和武警官兵冒死涉险展开的生命大营救……王治军才意识到灾情的严重性。于是他上网查询相关资料,了解的信息越多,越是感受到真实的残酷。当他看到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的志愿者纷纷奔赴灾区时,他终于萌发出一股冲动:“我要去四川,去灾区,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我的年休假有6天,加上两个双休日,我可以在灾区待十天,能为灾区出一点点力。”5月15日,王治军预定了17号早上合肥飞往成都的机票。16号一上班,王治军就跟公司请了年休假并提前把手头的工作完成。

  去地震灾区当志愿者一事,王治军没有告诉任何人。他坦言,去灾区前他并不知道自己到了那里能做些什么,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添乱,更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遇到余震和山体滑坡,但他还是带着一些简单的行李和6000元现金,于5月17日只身踏上了征途。

  众志成城在余震中奋战

  从17号中午抵达成都双流机场的那一刻,王治军就感受到救灾的紧张气氛:跑道上的飞机频繁起落,一批批救援人员和大量救援物资紧张地进出机场,机场外的高速公路上,来自四面八方满载赈灾物资的车辆,贴着“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鼓舞人心的口号向灾区鱼贯进发。

  王治军拦了一辆出租车,司机师傅告诉他:到汶川的道路还没有通,北川那边的灾情比汶川还要严重,但是北川已经封城了,目前只能到绵阳。

  抵达绵阳已经是晚上,这里变成了一个帐篷城市,街道两边、广场、花园,只要人能睡的地方,几乎都布满了帐篷。路边的房屋不是崩塌就是歪斜和开裂,少有完好的建筑,人们的脸上还残留着劫后余生的惊恐。这样的情景让他震颤,也更让他坚定了留下来参加救灾的信念。

  找不到地方住,王治军就走进了一家网吧。正上网查资料,看看有什么最新消息,忽然他感觉到电脑摇晃了几下,“地震啦!”只见整个网吧的人全站了起来往外跑。大街上已经聚满了人,几乎所有的人都拿出手机,给亲人打电话或发短信,结果都是一样:电话打不出,短信也发送不成功,人们焦急、无助而又迷茫。

  尽管只是余震,王治军却是实实在在地经历了。“在废墟面前,在随时可能发生的余震中,我仿佛一下子变得坚强起来,明白了‘担当’二字的分量。”王治军说得很认真。在他看来,救灾抢险更像是一场战争,一场全民族的抗战,它要保卫的不是土地,而是生命。

  “绵阳北站有大量救灾物资需要装运,现在需要志愿者前来帮助工作”。从网站上获得这条消息的王治军欣喜若狂。“虽然我没有特殊技能,但是我有的是力气,可以做搬运物资这样最简单的事情!”当过兵的他为自己终于能为灾区使上劲而感到欣慰,第二天一早,他就加入到搬运救灾物资的集体中。

  每当有一批救灾物资装车时,王治军总是冲在最前面,装完车,检查好每根固定绳索后,目送汽车驶离。由于人手紧张,有时候刚刚从货运站搬完物资,王治军又要马不停蹄地跟着救援车辆一起到灾民安置点帮助卸货。

  灾难放大了生命的脆弱与命运的无奈,也放大了人心的善良和团结的力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救灾物资不分黑夜白天运送到这里,药品、帐篷、医疗设备、食品、卫生用品等。“每天天一亮就要开始搬运,有时候物资特别多,一天要装卸好几十吨货物。但是大家没有任何怨言,有志愿者手划破了,脚受伤了,也都是简单包扎一下就继续投入工作。大家心里都很清楚,早一点将物资送到灾民手中,灾民就能少受点苦。”

  夜以继日在忘我中坚持

  到达四川后,王治军一直不能适应盆地闷热的气候,十天当中只洗过一次澡,换过一次衣服,换下洗过的衣服无法晾晒,只得放在塑料袋里随身拎着;没有干透,也只能半干半湿地将就着穿,那种苦和累是他以前从未经受过的。由于体力消耗大,又没有足够休息,王治军足足瘦了7斤。

  “如果没有在部队两年的锻炼,我也未必能适应这样的生活。”对于王治军来说,军旅生涯是他一辈子不会磨灭的记忆。1999年,他光荣入伍,在新兵连待了三个月后,做了一名消防兵。那时候,火警铃声就代表着任务和命令。不管黑夜白天,不管天晴下雨,只要警铃一响,就要立即出动,奔赴火场。“我以前身体比较弱,责任意识也比较淡薄,部队生活磨练、造就了现在的我,让我变得刚强,更像一个男子汉。”

  灾区的生活比起部队所经受的磨练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四川的日子,王治军告别了正常的生活,每天工作12个小时,有时时间会更长。吃饭和睡眠也都失去了规律,早上一大早搬运物资,来得及就吃点方便面,整个搬运过程没有时间再去吃东西,有时一直得熬到晚上七八点,才能吃点饼干或泡面。由于帐篷等物资紧缺,为不给灾区群众增加负担,王治军晚上或是露宿街头,或是在网吧里打个盹,天一亮又继续做事。这样高强度的工作,王治军却不觉得苦也不觉得累。他说,“如果感到累想休息一下,一看到领取救灾物资的卡车排起了长龙,一想到灾区人们饱受煎熬的眼神,就什么都不顾了。”

  自从到达灾区,王治军一直忽略每天的日期和时间,但是他却很清楚地记住了这一天——“5月25日”,来自家乡的铜陵市工人医院救援队从灾区撤回铜陵的日子。

  那是在九州体育馆,有一天,王治军采购了一些食物和生活用品分发给馆内的灾民,沿着体育馆的环形场地绕了一圈,突然他发现了一顶印有“安徽省红十字协会”字样的帐篷,王治军激动地上前询问,原来他们是铜陵市工人医院的医生。他和来自家乡的医生聊了很多。

  临走之前,救援队的医生问他要不要一起走,王治军回答,不行,事情还没有做完呢。眼看着难得遇到的家乡人要返乡,压抑许久的乡愁一股脑涌上了心头,王治军终于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给母亲拨打了抵达灾区的第一个电话:“妈妈,我现在四川做志愿者,过两天就回去了。”深知儿子性格的母亲没有任何责备或埋怨:“好,好,我支持你!你自己小心一点……”

  来自亲人的支持和鼓励给了他动力,王治军迅速从伤感情绪中走出来,继续投身于装卸工作中。

  大爱无疆在感动中前行

  灾区余震频发,危险可想而知。王治军记得,有一个晚上预警再次响起,仿佛是一瞬间,原本待在帐篷里的灾民全部围聚在了一起,很多人身上背着衣服、被子、炊具、凉席,这些东西有的是从废墟里捡回来的,有的是领到的救济物品。灾民那惊恐的眼神、永远留在了王治军的记忆里。

  一路上,灾区的满目疮痍让他心痛,但更有无数的战友和志愿者让他感动。

  在为九洲体育馆受灾儿童购买物品时,由于人生地不熟,他租了一辆出租车满街寻找。很多商家都关了门,王治军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将物品买齐,当司机得知他是一名帮助救灾的志愿者时,说什么也不愿收取路费。

  在装卸物资现场,许许多多来自天南地北的志愿者汇聚在一起。有一位十多岁的小孩也要搬东西,领队说:“你太小了,这些东西你搬不动。”小孩倔强地说:“大人搬两盒,我搬一盒。”置身其中,王治军感觉此刻所有的人都紧紧地团结在了一起。

  在九州体育馆入口,王治军遇到一位十八九岁的女孩,她的姐姐在这次地震中遇难了,其他亲人杳无音讯,而她却毅然地去当了一名志愿者,照顾那些幸存的婴儿。“姐姐走了,我没有时间去悲伤,因为还有太多太多的人需要我们的帮助。照顾好这些幸存的孩子们,我要让他们更好地活着。”女孩说。

  女孩很瘦小,戴一副眼镜,说到她姐姐的时候,透过镜片能看到她的眼睛红红的,有点湿润,但她始终没有哭出来。临走的时候,她对王治军说了句:“中国加油,四川加油!”并紧握拳头做出了“加油”的手势。看着女孩那坚定的表情,王治军体会到,国家就是一个大家庭,这些志愿者原本在家里也是被疼爱和呵护的对象,灾难来临,他们失去了许多,却又义不容辞地站了起来,关怀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

  刻骨铭心在遗憾中收获

  由于灾区有余震、疫情等风险,前往北川的道路已经被封锁,进去的车辆、人员都需要绵阳抗震救灾指挥中心的批准,王治军没有能够深入北川受灾第一线,他略带俏皮地说:“如果我具有超能力,是个武功高强的侠士就好了,再危险的地方都会有我的身影……”

  向我们描述他在灾区的经历时,王治军更多的是自责:不到现场你不会真正了解灾区,有那么多人需要帮助,我觉得自己的力量太微弱了。我希望参加北川的抢险工作,在废墟中搜寻抢救生命,但那里又不是普通志愿者可以去的。如果我计划得再周密点,没有把一些时间耗在来往的路上,我应该能为他们再多做一点事情……”

  王治军还有一个遗憾,由于没有带相机,不能留下最真切的影像资料。他给我们看用手机拍摄的几张照片,变成废墟的城镇、赫然立于路中的巨石、被砸扁的车还在原来的位置上……

  在感受到痛彻心扉的同时,王治军也感受到这悲怆背后涌动的力量。在擂鼓镇猫耳西村安置点,孩子们在废墟上露出笑脸。“我喜欢这些孩子们的笑脸,”他说,“他们教会了我面对不可抗力的勇气和坚强。”

  擂鼓镇距离北川约十公里,是他四川之行中最远的地方。他随着运送救援物资的车辆抵达这里。废墟前有一群孩子,王治军问他们现在的生活怎样,孩子们回答:“我们有东西吃,有解放军叔叔帮助我们,还有很多叔叔阿姨给我们送来书本。”有一位小朋友煞有介事地对他说:“我是救援大队长,我旁边这位是救援小组长……”孩子是最纯真的,经历过这么大的灾难,一旦站在阳光下,他们的笑容依然那么灿烂。王治军教他们用手机拍照,于是就有了和灾区小朋友的珍贵合影。

  “在四川的十天,最让我高兴的一件事是收到了一份意义深刻的礼物。”那是王治军去灾区后的第5天,在绵阳九洲体育馆为婴儿送物品时,母婴室的工作人员看到他双手拎满了物品,身上穿着几天未换、脏得不能再脏的衣服时,赶紧拿出一件白色T恤衫让他换上,还附送了一张印有“四川抗震救灾青年志愿者”的贴纸,有了这两样“宝贝”,就可以自由出入九州体育馆等灾民安置所了。王治军自然视若珍宝,并请其他志愿者在T恤上留下祝福:

  “中国,加油!”

  “我们永远在一起!”

  “爱无国界!”

  “四川大地震,我们震不垮!”

  ……

  灾难把所有志愿者联系在了一起,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大家也都亲切地互相称呼为“战友”。“这是我之前没有预料到的。”王治军回忆道。这样的同甘苦、共患难,这样的彼此珍惜、携手同心,将是王治军一生宝贵的财富。

  依依别离,在感悟中成熟

  5月27日,在灾区紧张工作十天后,王治军带着对灾区人民的牵挂回到铜陵,没有休息,第二天他就上班了。

  在这个熟悉的城市,王治军明显感觉到一种反差,人们享受着平静、安宁的生活;而在灾区,每个人的神情都很肃穆,连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沉甸甸的哀伤。

  “去四川地震灾区这样的体验,真的不会被遗忘,这是一辈子的记忆。”现在,他每天还在关注灾区的情况,曾经一起战斗过的兄弟姐妹们有的还保持着联系,一位四川的志愿者给他发来短信说:“我们将永远无法忘记这场惨痛的地震,让我们从悲痛中汲取力量。非常感谢您对我们四川的帮助!”

  珍惜今天所有,乐观向上生活,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经历了这样一段的人生洗礼,王治军逐渐学会了与人为善,多了份耐心和包容。“看看灾区的人们,他们都惨到那样了,脸上还能露出笑容,还能保持四川人特有的幽默感。我们生活在生命无虞的环境里,还有什么值得天天纠结于心、放不下的呢?”

  王治军始终认为,他所做的一切很微不足道。他说,“电力行业有很多优秀的员工,他们也想去灾区,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去不了,但他们也捐钱、捐物了,这些都是在替灾区分担责任和义务,只是方式不同罢了。”

  大爱无疆,圣火传递温暖,奥运凝聚关爱。王治军从灾区回来后的第二天,5月28日,正是奥运圣火在安徽境内传递的第一天,传递圣火的同时,也在向灾区传递爱的力量,传递中国人民无私、坚强不屈的品格。王治军已经回到了工作岗位,但有更多的志愿者高高擎起爱心火炬,奔赴四川灾区,投入到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心理辅导等工作中。

  背景链接:

  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其震动的强度、烈度均超过了唐山大地震,四川省21个市(州)有19个市州不同程度受灾,重灾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涉及6个市州、88个县市区、1204个乡镇。地震还波及到甘肃、陕西省的部分地区,其他省市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地震发生后,安徽省电力公司系统广大职工心系灾区人民,以实际行动支持抗震救灾工作,截至6月16日共向灾区捐款1225万元,并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统一部署,连夜紧急调集38台总共121千瓦的小型发电机,于5月17日至18日分两批送往地震灾区,加快了四川电网灾后恢复与重建速度。(黄新红高熠王玲)

  信息来源:安徽省电力公司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抗震救灾查看更多>安徽电力查看更多>抗震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