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珍藏30年】海安电力富农家

2008-10-15 14:11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关键词:30年珍藏30年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层层绿浪,顶顶璃瓦。金秋季节,笔者行走在江苏省海安县大公镇王院村笔直的柏油大道上,视线所及,一片鲜绿。新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楼房成排,新架的农村电气化电力线路成行,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富裕景象。

      王院村座落在海安县东北部。改革开放30年来,这里的电力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全村只有3台公用配电变压器,容量为150千伏安,400伏动力线路8公里,220伏照明线路25公里。当时村里既没有企业,也没有副业,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98元。2008年,全村已拥有专用和公用配电变压器23台,容量达4930千伏安,10伏电力线路2条,400伏线路送到每家每户。到目前为止,全村拥有专业养殖户35户;500万元以上企业46家,2007年全村人均年收入10160元。现任王院村村民委员会主任王美丹深情地对笔者说:“村有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我个人没有什么功劳,这完全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要说真正让我们走上致富路的还是30年来进行的三次电力‘革命’。”
一是1980年的在全国率先推出农村用电承包责任制。“要想富,电铺路。要脱贫,电先行。”这是亿万中国农民的心里话。改革开放后不久,全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受此启发当年的海安县供电局在全县43个乡镇推出了农村用电承包责任制。即:包线损、包负荷、包安全。这在当时电力实行计划经济管理的前提下冒了很大的风险,通过实践最终得到国家电力部的认同,并在1984年全国电力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20多个省市的同行前来海安学习取经,这一做法使广大农民尝到了甜头。一是线损大幅下降,减轻了农民不合理的电费负担,据当时统计一年全县农民仅少分摊线损就达3000多万元;二是用电负荷指标直接承包到乡镇,农业生产和农民晚峰照明基本得到了保障;三是安全用电职责分明,各乡镇加大了自主管理力度,有效降低了安全用电事故。现年72岁、当年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的王文均同志回忆道:“当年供电部门推出农村用电承包责任制可帮了我们的大忙,那时候动不动就停电,农民想以电搞点副业很难,比如开个油坊,只能用柴油机带动,噪音大、成本高。实行农村用电承包责任制后,全村出现了‘三多一少’的现象,即:养鸡、养蚕的多了;小油坊由柴油发电改用电网电的多了;农田里经济作物多了;而游手好闲的人明显少了。”

      二是1995年实行的扶贫通电工程。如果说,“农村用电承包责任制”只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用电难的问题;那么,扶贫通电工程则基本上解决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电力“瓶颈”问题。据了解:1978年前王院村没有一家村办企业。实施扶贫通电工程后,这里的村办企业如雨后春笋一样迅猛发展,先后办起了46家村办企业,到2008年该村己一跃成为全县小康示范村。以生产建筑机械为主产品的江苏鹏飞集团年产值已达到20亿元。目前,在该村打工的安徽、湖南、四川籍员工就达2000多人。
 
      栽桑养蚕是王院村利用电力资源发展特色农业的又一亮点,因为养蚕从“谷育”到“上山”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电。这里不仅是全县养蚕知名大村,在江苏省也名列前茅。去年9月,有20个省市参加的全国蚕业发展座谈会曾在大公镇召开。该村养蚕户达到100%。全村养蚕总收益1400万元,人均3500元。

      电力的发展拉动了小城镇建设,推进了农村城市化进程。过去,这里农民盖房随意性较大,村与组、组与户比较分散,低压供电半径长,大部分村超过千米,线路损耗大。现在全镇统一规划,群众居住集中,线路统一布局。笔者在现场看到,全村的纵横主干道上,一排排电线杆沿街矗立,400伏线路送到各家各户的房前屋后。宽阔的水泥马路和街心花园两旁,农民们正在盖新房,清一色的三层洋楼。走近农家,只见家家户户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30年前使用过的“罩灯”,如今己无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节能灯和豪华灯具。

  三是1999年开展的大规模农村电网改造。如果说,扶贫通电工程只是从“硬件”上解决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那么,大规模农村电网改造则是为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说起大规模农村电网改造王院村党支部书记王华林最有发言权。他如数家珍地告诉笔者,农网改造前,村里的电力设施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加上少数整改较早的供电线路老化,供电半径偏长,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用电问题一直成为一块心病。一些村办企业用电时总是提心吊胆,一次无意的停电,都会造成不小的损失。这些因素使得许多拥有资金的农民不敢贸然投资。实施农网改造后,供电部门一下子在我们村投资230多万元,从主干线到农户接户线都得到了彻底的改造,真正让农民用上了舒心电、放心电。今年春节后,又将我们村2组一台100kVA的配电变压器换成了315kVA配电变压器,线路也由35号导线更换为70号导线。上海一客商听说后,立即投资5000万元在这里兴建了南通凯润服饰有限公司,所有产品全部出口美国。数字最有说服力:当年担任村电工的周宝祥回忆说:1978年,全村供电量仅为9000千瓦时,到2007年已达到279万千瓦时,翻了8番。

      谈到今后的打算,大公镇党委书记景月琴告诉我们:王院村的变化仅仅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镇的一个缩影,除了得益于党的政策外,主要还是电力发展起到了助推器和先行官的作用。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电力建设,确保在我镇范围内的电力建设实施无障碍施工。同时,希望电力部门继续加大对我镇的电力投资,制订好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再立新功。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