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市场分析: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与展望

2009-05-07 13:45来源:机电商报  关键词:电力生产市场分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经济与电力密切相关

     电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两大特性,即电力的生产、输送与消费同时在瞬间完成的特性及电力不可大规模储存的特性。这要求发电和用电必须时刻保持完全平衡。计算机自动控制保证了电力供需在任何时刻的平衡,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保证了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这两大特征决定了电力生产、消费的实时性以及与国民经济的同步性。

  电力的上述特性也决定了电力数据具有相对较高的准确性。电力数据是通过发电侧表计与用电侧表计的读数经校合而成。在发电侧,电力生产运行要求发电厂按时将各表记的数据通过电力系统网络传输到控制中心。在用电侧,供电部门对电力用户的表记数据定期整理汇总传输到生产经营数据库中。将发电侧的发电数据去掉线损与用电侧的用电数据比较,得到电力生产运营的各种数据。从而在客观上保证了电力数据的实时行、可靠性及准确性。

  电力消费是一种物理量,它的变化及消费结构的变化也反映出经济运行状况及所处的发展阶段。研究表明产业/行业用电量与其产值的增加值在数学上呈正相关,现实也是如此。我国经济增长与电力消费增长基本上保持相同的发展态势,即经济增长高时,用电量增长也高;经济增幅低时,用电量增幅也低。因此,电力经济数据对国民经济具有极强的参考作用。

  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力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生产资料及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当今,电气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各种经济活动几乎都离不开电(用油的交通工具除外),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已经接近2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电气化水平也决定了电力数据具有大范围的覆盖性。

  如果以GDP反映国家的经济实力,那么,电力消费可以反映该经济实力的物质基础,由此决定了电力生产、消费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相关性及电力在宏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电力工业成就巨大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电力工业发展迅猛。(数据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可见,2008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7.925 3亿kW,是1978年的13.96倍。1987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第一个1亿kW,此后,又用了8年时间跨越第二个1亿kW,1995年达到2.17亿kW,2000年达到3.19亿kW,2004年达到4.423 8亿kW,2005年达到5.171 8亿kW,2006年新增发电装机超过1亿kW,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22亿kW。仅2007年半年新增的发电装机容量就超过了改革开放以前30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的总和。2003—2007年发电装机的增速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高,需要发电装机容量多,说明国家的经济实力强。因此,发电装机容量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潜在的经济实力。1978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比例不到3%,2008年已超过15%。早在1995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可以预计,2010年我们将会超过美国,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将在全球名列前茅。

  随着技术进步及电源结构的优化,我国装备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的发电机组,掌握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长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的特高压输电技术,我们运行着全球最大的电网,成为我国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在能效方面也取得巨大成就。(数据来源:电力工业统计资料汇编)显示:2007年我国供电煤耗为357 g/kW·h,已接近美国的水平,比我国1977年的471 g/kW·h下降114 g/kW·h,节约了3.1亿t标煤;2007年我国电网线损率为6.97%,接近美国2006年6.52%的水平,比我国1977年的10.19%下降3.22个百分点,节约0.468亿t标煤。仅在能源效率提高方面,与1977年相比,2007年我国电力工业节约了3.5亿t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47亿t,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95万t,为我国节能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8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为34?268亿kW·h,是1977年的15倍。人均生活用电量可以反映国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及人们的收入水平。2007年我国人均生活用电量达到273.09 kW·h,是1977年的21.77倍,这充分显示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在GDP电耗方面,2008年为0.139 kW·h/元(2005年价,下同),比1978年下降了15.4%,而同期能耗下降了66%。这主要是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技术的进步,导致电气化水平不断提高,将更多的一次能源转化为电能所致。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由1977年的不到6%上升到2007年的19.6%,接近美国的水平。发达国家都有电气化水平的提高带动能源强度下降的实证。电气化水平的提高也为我国节能减排做出了很大贡献。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高,打造了坚强的经济基础,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国际比较

  虽然在过去的30年我国电力发展得很快,但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从用电结构来看,在工业化发展时期,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工业用电量大幅增加,工业用电比重不断上升;当工业化完成以后,工业发展增速降低,三产发展加快,从而使工业(二产)用电比重将会不断下降,第三产业、生活用电比重会不断上升。据统计: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完成时,其人均用电量约4 500~5 000 kW·h,第二产业用电比重低于65%,第三产业用电比重高于18%,生活用电比重为20%左右,人均生活用电量为900 kW·h左右,人均发电装机容量约1 kW左右。

  (数据来源:国际能源署历年统计)2006年美国人均用电量为13 515 kW·h,人均生活用电量为4 508 kW·h,人均发电装机容量3.59 kW;其工业用电占29.5%,商业用电占29.2%,居民生活用电占33%。作为发达国家,美国用电结构变化不大。

  1973—2006年是日本经历了工业化进程的后期、完成工业化进程及步入发达国家的时期。2006年日本人均用电量8 220 kW·h,是1973年的2.11倍;人均生活用电量为2 188 kW·h,是1973年的3倍;人均发电装机容量2.18kW;其工业用电占35.5%,商业用电占36.3%,居民生活用电占28.1%。在这期间,工业用电比重明显回落,而商业和居民用电比重不断上升,这也是工业化进程中对电力需求的特点。

  2006年德国人均用电量7 175 kW·h,人均生活用电量为1 718 kW·h,人均发电装机容量1.6 kW;其工业用电占48.4%,商业用电占24%,居民生活用电占26.1%。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我国人均用电水平还很低:2008年人均用电量2 596 kW·h,人均占用发电装机容量仅为0.6 kW;我国第二产业用电比重为76.49%,第三产业为9.78%,生活用电比重为11%。由此可见,我国人均用电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与完成其工业化进程国家的电力指标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我国用电远低于国际水平,这也说明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因地制宜 谋略发展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的发展也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2007年人均生活用电量为300~705 kW·h:上海为705.7 kW·h/人,福建为455.4 kW·h/人,浙江为452.6 kW·h/人,广东436.6 kW·h/人,江苏为334.9 kW·h/人。北京2007年人均生活用电量为653.3 kW·h/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后期,即将完成其工业化阶段。此时,其经济增长模式是以消费为主,其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不是经济增长速度,而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升级,为跨入发达地区做好准备。该时期的电气化水平将会大幅提高,人均用电量、人均生活用电量、第三产业用电比重将会上升较快。

  当前我国中部地区人均生活用电量约为200~300 kW·h/人,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其经济增长模式是以投资为主,需要大力发展工业,带动三产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部地区可以积极接受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外资,担当中国工业基地的角色,以二产或投资为其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该时期人均用电量、第二产业用电比重将会有较大的提高。

  2007年西部地区人均生活用电量约为100~200 kW·h/人,属于工业化起飞阶段。其经济增长模式是以投资为主,需要加强基础建设,为中东部地区提供资源保障。根据我国资源分布特点及“西电东送”的战略,今后西部地区的人均发电装机容量将会有较大的提高。

  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东、中、西部地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及不同的增长模式,今后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在充分利用比较优势的条件下,保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这也要求我国电力工业保持适度超前发展,保持较高的技术装备水平,以满足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生产查看更多>市场分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