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发展绿色能源? 谨防捧杀!

2009-09-03 10:34来源:中国能源报关键词:绿色能源风机可再生能源法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最近一段时间,国际主流媒体对中国发展绿色经济成就的报道多了起来。许多媒体将中国的绿色刺激计划与奥巴马的“绿色新政”并列,对中国的做法赞赏有加。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一篇报道称:“中国正在引领全球绿色能源革命。”这几天,随着全球太阳能电池板价格的下降,对中国太阳能领域的关注又成焦点。法新社报道了中国太阳能企业击败德国同行的情况。《纽约时报》也说:“中国的太阳能发展使美国黯然失色。”


  随着年底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在即,碳减排问题再次成为全球舆论关注的焦点。此时此际能够听到这样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在发展绿色经济、促进能源战略转型、积极寻求在节能减排问题上的努力,得到了国外舆论的正面回应。这一点,让我们感到高兴。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敏锐地注意到,部分媒体在报道中国的绿色奇迹时有夸大之词,而字里行间又或隐约或直接透露出类似“狼来了”的担心,不免让人感到有“捧杀”之嫌。


  的确,我们在发展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方面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以风能为例,中国在去年实现了100%的增长,跻身全球第四。最新的数据也显示,截止今年7月份,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474万千瓦,继续演绎强劲增长的势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将经济振兴与产业转型相结合的战略性决策堪称典范。对于这样的成就,我们当然有足够的自信,但同时也要有科学、理性的认知。


  笔者认为,严格地说,中国的以绿色能源为主导的低碳经济之路,还不能说已经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只是“开了一个好头”而已。君不见,在半年前的“两会”上,我们的能源局当家人还在大声疾呼?好在我们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关键决策上行动快,能在重大危机面前果断出击,抢抓机遇。在发展新能源问题上,经过危机,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并且提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这些决策的系统执行,是一个过程,还需要时间。实际上,“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还处在“择机出台”的状态,能体现最新精神的“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尚在审议、完善过程中。这两份具有关键指导意义的文件都还没有定稿公布,是否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此外,中国现有的绿色能源方面的成就虽然可圈可点,但高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明显的。风能发展虽快,但风机核心技术依然欠缺,风电上网问题也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太阳能领域,市场分额虽然可观,但“两头在外”的情况依然突出。至于传统能源的绿色转型,就更不是一两天的工夫了。脱离了这些基本事实的判断,将中国置于全球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领军者的地位,负面因素可谓多多。


  首先,在虚高的“成就”面前,我们容易变得麻痹大意。从传统能源向绿色能源转变,在一定意义上是由资源型能源向技术型能源转变。这里面,科技是主导性因素。而毫无疑问,我们在科技领域与美、日、欧等世界领先国家和地区,尚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在绿色经济方面成就的取得,更多的是得益于政策、市场和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科技的贡献率并不大,堪称短板。如果我们真把自己当成了领军者,就会不思进取,失去弥补短板的机会,不利于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如同我们家电堪称世界工厂,却不能称作家电强国;培育了千万辆级的汽车消费市场,却算不上汽车强国。如果我们不能正视问题,这样的尴尬局面也可能再次出现在绿色经济领域。


  其次,容易使我们在国际商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技术和市场上有被围剿的风险。《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就引用中国一位采访对象的话称,中国企业为夺取市场分额,正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在美、欧等地销售太阳能产品。《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在大谈中国成就的同时,也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安:如果中国成为绿色能源设备的生产中心,低价的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发电机将会取代现在的玩具和纺织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对西方国家来说,这恐怕不是个好消息,他们害怕中国会在能源产业革命中拿走大多数就业机会。对于这样的局面,该文建议西方各国要“抓紧政府规划、强化研发队伍建设、整合资源、扩大市场”。当然,这都是桌面上明说的。桌面下未明说的呢?则可能会加大技术封锁力度,防止技术外溢;设置并购障碍,使中国企业在并购方面遭遇滑铁卢;设置市场壁垒,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诉讼。如此等等,根据惯例,都是可以想象到的。


  说到底,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金融危机以后,强调“中美共治”的G2概念一度甚嚣尘上,成为西方媒体的热议话题。但明眼人看到,G2取代G20,看似美丽,实则是一个陷阱。同理,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不可逆转、不断加速的趋势,但还不是看得见的现实。我们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在节能减排方面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长期主张以“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分担碳减排方面的义务,是理性、务实的态度。试想,在国际碳减排博弈日益白热化的今天,如果中国已经成了绿色领军者,则我们需要承担什么样的“国际责任”?


  鲁迅先生认为,捧杀比棒杀更可怕。看来,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前,脚踏实地干好自己的事才是关键。绿色领军者的高帽,不要也罢!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绿色能源查看更多>风机查看更多>可再生能源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