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电力行业信息化新阶段发展更需谨防新风险

2010-02-01 14:20来源:互联网关键词:信息化建设电力系统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作为当代社会的基础产业,电力企业、特别是电网企业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首要考虑的是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而不是电力企业的效益。

  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是关系千家万户的公用事业,因此,电力行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首先考虑电力生产型系统,比如调度自动化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或从生产上着手考虑对电力质量进行优化,比如,降低线损、提高供电可靠率,提高电能质量等。

  进阶知识管理

  以当前的信息理论和技术水平而言,对于档案管理阶段静态知识的表示和处理,对于流程管理阶段的控制指令描述和状态触发机制的实现都已比较成熟。

  机器从已有档案和事物状态转变规律中根据一定模式自动推导出新的知识的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决策管理作为信息化的最高阶段,理想状态应是由机器本身根据行为目标从所拥有的档案、流程控制方法和知识中决策出最优方法,但限于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的进展水平,对于较为复杂的现实问题,目前决策过程还远未达到机器能够自动完成的水平,还需要人的参与。

  以自动控制技术为特征的电力二次系统已经成为支撑现代大电网稳定运行的神经中枢,而且其重要性随着对网络与信息系统的依赖性的增大而不断增强。鉴于此,电力行业在完成第一阶段即档案管理阶段的基础上,优先发展以调度自动化控制系统、发电机组监控系统为代表的电力生产流程控制系统,电力调度、发电机组控制等生产控制系统已运行多年,功能已经相当完善,和国外相比较,也处于较高水平。当前,电力生产流程管理系统正在向电网智能调度、发电机组状态检测等基于知识管理的第三阶段发展。

  电力企业现阶段信息化的共同目标是将先进的管理理念、模式和流程根据企业自身特点进行调整后通过软件系统固化,实现企业整体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有机集成,实现在统一技术平台上的信息共享,满足相关紧耦合业务应用间的集成需求、全面体现企业经营情况的综合管理系统。

  考量信息化绩效

  目前,新阶段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绩效需要从电网企业的社会服务能力、电力企业资产管控能力、电力(集团)公司项目建设管理能力、电力(集团)运营效能四个方面考量。

  首先,用户是电力系统的最终环节,用户是电网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对象,是电力公共事业属性的最终体现者,同时也是电网企业取得赢利的来源,通过针对用户的细致分析,可以帮助电网企业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其次,加强对企业固定资产和设备的静态数据管理,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和积累,能够帮助电力企业掌握设备运行检修的基本规律,变计划检修为状态检修,优化备品备件的库存结构,从而提高设备使用效率,降低库存,有效加强电力企业的资产管控能力; 再次,新阶段以ERP为代表的流程管理系统包括项目范围、时间、成本、采购、人员、审批流程等多个方面,对建设项目的管理是全方位的,实施流程管理系统后,各业务部门可以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获取各自需要的信息,管理部门同时在这一平台上设置检查点,保证项目按照规定的流程正常运行,这样,工程建设成本在系统中就能比较真实地反应出来,就可以在建设设计、费用分摊、集中招标、物资采购等方面进行优化管理,能够有效增强电力(集团)公司项目建设管理能力; 最后,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加强,能够有效地提高电力(集团)的运营效能,国内某大型电力公司通过实施ERP,在一年内,实现的财务效益即等同于ERP项目实施的总费用。

  上述四个绩效目标,都是基于对相关流程的优化和整合,需要企业出台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需要在人员设置、人员甚至机构职能方面作出调整,更需要将考核激励机制与新流程、新职能的执行紧密相连。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信息化建设查看更多>电力系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