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运维评论正文

风电产业发展迅猛暗藏隐忧

2010-03-25 13:20来源:互联网关键词:新能源风电设备风电产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作为最接近商业化的新能源——风电设备制造和风电场建设运营近年来成为投资关注的热点。截至2009年末,中国风电装机超2000万千瓦,连续第5年实现100%增长。2009年全球风电装机总量达到157.9千兆瓦,较上年增加了37.5千兆瓦,而新增装机容量中有近三分之一来自中国。预计到2010年底,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有望达到3000万千瓦。

    但繁荣的发展局面之下却暗藏隐忧:风电产业快速发展使其各种问题逐步凸显出来,而在诸多问题中,并网滞后是各方利益博弈最突出的焦点。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在2009年年底就出现了风电外输遇困境的情况,这直接导致430万千瓦的清洁风电大面积弃风不能发电出力。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2009年上半年就已经凸显。造成这个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存在于风电产业的一些核心技术瓶颈尚未突破,电力质量不稳定对整个电网的安全造成了隐患。同时,发展风电产业的地区电网设计与建设的相对滞后也造成了电网的承压力较弱。”中投顾问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在接受中国商报笔者采访时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风电装机并网发电难如人意

    近期发布的电监会的七省区风电调研报告指出,国内风电场普遍经营困难或者亏损。其中,并网问题是主要原因之一。曾有学者表示,下一段风电产业大规模扩张很大程度取决于电网。

    风电装机并网的问题同样存在于风电开发的“老大”——内蒙古。作为国内风电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在短短半年之内,内蒙古风电基地两次出现风电并网在系统负荷低谷时遭遇限制出力现象。2009年8月,约1/3的风电装机并网项目处于闲置状态的内蒙古已经上书中央,要求解决风电需求出路的问题。

    “内蒙古遇见的问题是目前中国风电产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风电开发集中在‘三北’偏僻地区,处于电网末端,当地消纳能力不足,系统调峰能力不够,稳定性较差。世界上几乎所有风电发达国家在该产业发展初期都有类似问题。”姜谦这样告诉笔者。

    一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有10%的风能发电量白白损失。已经实现电网接入的风电场,被限制发电的情况时有发生,部分风电场损失电量高达30%。如何让风电等清洁能源发电不浪费,成为当前新能源领域一个焦点话题。

    对于该问题,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舒印彪曾公开回应,近几年风电发展速度太快,远远超出电网发展规划,而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随机性、可调度性低的特点,这是造成电网消纳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我国风电从发展初始就出现大规模、高集中开发和远距离、高电压的输送要求,由此带来的电网技术和经济问题尤为突出,更为复杂。”舒印彪表示。

    不难发现,电网已成为我国风电重要的制约因素和发展瓶颈。类似于内蒙古的一些风电场在风力资源丰富且已经完成装机容量指标后,却比预期少发电或者不发电,造成项目效益差且浪费大量资源。

    针对此,姜谦认为,要改变现状应该从国内风电产业本身的产业进步入手。“电力质量不稳定是风电难以上网的关键性因素。基于此,企业应着重于加强产业自身的一个整体性进步,包括关键技术的研发、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等方面。”

    在他看来,风电企业应该积极突破自身的技术瓶颈,在风电机组、并网规范等方面,积极接受检测认证机构的检验,生产出来的电力质量才有可能解决稳定性差等问题。“这一方面有利于电网企业购买风电。另一方面也不会对电网的调峰或者整个电网的安全造成隐患。”

姜谦所言非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风电技术装备一直存在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困境,零部件的供应始终存在一定缺口,如主轴承、齿轮箱、控制系统和变流器等核心零部件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这对我国的风电技术装备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构成严重制约。

    导致风力发电“输送难”的另外一个原因也被姜谦认为不可忽略,这就是我国电网设计与建设相对滞后。“从我国2009年整个电网建设的投资额度来看,呈现较为平稳的发展态势。但是,与风电等新能源在过去一两年之内火热的发展速度相比,电网的建设速度还是远远落后于风电厂、光伏发电站、核电厂等电源点的建设速度。”

    “我国风电富集地区恰好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东北、甘肃、青海、新疆等西北与北部省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这些地区的电网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当电力质量较差的风电一瞬间爆发出来以后,亟待改善的电网很难承受如此高强度的电力压力。”

如何快速突破窘境

    一直被中国官方誉为“当前最具备规模化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技术之一”的风电,一路走来其实并不顺利。除了上述技术层面的因素以外,经济效益差、运行管理复杂也是影响其上网的重要原因,而业界普遍认为“国家对电网企业进行风电场配套电网建设的政策力度不够”。

    而姜谦认为,中国风电整体开发模式与欧美等国区别很大,国外规模较小,以分散方式接入配电网为主,就地消纳。但在中国,风电资源富集区都处在相对落后区,其本身消纳能力有限,必须采用远距离、特高压的输送方式。由此带来系统调峰调频、电网适应性、电压控制、安全稳定性等问题。

    “基于此,当地电网部门和国家电网未来都应该加强电网建设。而且应该将其纳入全国范围内的一个统筹发展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姜谦得出如此结论。

    在运输方式上,姜谦则创新性地提出了“西电东输”的策略,甚至大胆地预测将来的风电、太阳能发电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也将采用这样的方式输送。“不鼓励地方政府在当地单独建立电网,应该全国范围内统筹规划,甚至可以开辟出一个专门通道,借鉴火电、水电等电力‘西电东输’等方式来输送风电。”

虽然目前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屡遭瓶颈制约,但国家监管部门已经意识到问题,并开始着手进行解决,利好消息也纷至沓来。

    2009年7月2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风力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通知规定,中国将按风能资源状况和工程建设条件,将全国分为四类风能资源区。四类资源区风电标杆电价水平分别为每千瓦时0.51元、0.54元、0.58元和0.61元。一周以后,国家电网公司再次发布了《国家电网公司风电场接入电网技术规定(修订版)》。

    “《技术规定》虽然并不能彻底解决风电并网问题,但至少说明电网企业将积极行动,配合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方针政策,逐步解决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产业的并网难题,而这也将使国内风电产业发展大大提速。”姜谦如此评价《技术规定》的出台。

    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舒印彪建议我国风电的大规模发展,必须突破区域范围,通过加强跨区互联,有效扩大风电的消纳范围,将“三北”地区的风电输送到华北、华中、华东负荷中心,实现风电在全国范围消纳。

    但这两项国家扶持政策在国家电力科学研究院教授吴智慧眼中却显得“稍显单薄”,在她看来,除电网建设之外,风电还面临成本较高的难题,再加上其并不稳定的弱点,决定了电网企业本身并没有购买的积极性。

    因此,她建议,“国家应该给予一定的激励机制来保证电网企业的收益。比如应该补贴风电接入成本,借此提高电网公司的积极性。如果这样,风电的并网问题就不再是难题。同时,对于整个产业的发展也是一个重大利好。”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新能源查看更多>风电设备查看更多>风电产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