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农电报道正文

临安市供电局移民出深山 开启致富门

2011-01-21 15:21来源:临安市供电局作者:郭芳关键词:临安市供电局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九山半水半分田”,是浙江省临安市山区的真实写照。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临安市有2596户居民住在偏远山村。为改善偏远地区农民的居住环境,临安市于2010年实施“绿色家园,富丽山村”工程。临安市供电局投资约140万元,为6个移民村免费设计、建设电网,目前累计组立、迁移电杆100多基,架线26千米。

建设移民新村

位于高山的6个村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加上信息闭塞,村民一直富不起来。2009年,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远低于同期全市农民人均年收入1万元的水平。

西天目乡东关村原来位于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出入村庄仅靠一条土路。山高路险,摩托车、自行车无法使用,进出村庄靠步行,生活必需品靠手提肩挑运进村。东关村村民段小根说:“去趟乡里太不方便了,走1个多小时的路才能坐上车,更别说做生意了。”

村民大多靠山吃山,唯一的收入来源只有山里的竹林和山核桃。

2010年,东关村成为移民村,全村20多户人家搬迁至山脚的告岭村移民小区。山顶的宅基地已经变成平整的耕地,通过复耕验收后就能种菜了。在移民小区,新建的民房整齐划一,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外墙粉刷工作。

“移民工程最大的成效就是,偏远地区农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生产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临安市农办社会发展科科长方学峰说。2007~2009年,临安市建成移民小区(点)6个。通过结合村庄整治工程、“联乡结村”活动和地质灾害治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保障工程用电

2010年,包括告岭村移民小区在内,临安市又建设移民小区6个,近400户村民将告别深山老林。当地政府不仅要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而且要集约利用土地,恢复农田,实现“迁得下,稳得住,富得起”的目标,鼓励农民发展来料加工、乡村休闲旅游业等产业,为下山农民提供就业岗位。

临安市供电局把保障移民用电作为重要工作,2010年年初,该局领导带队走村入户,第一时间将任务分解到供电营业所,提前勘察、规划,满足移民小区建设用电需求。据临安市供电局预测,移民下山后将主要发展“农家乐”。在规划过程中,供电员工为移民小区安装了独立变压器。

8月,为保证告岭村移民小区顺利开工,临安市供电局员工顶着烈日,在3天内完成电力线路迁移任务,并升级移民小区的电力设施,建设了崭新的标准配电房,保障村民用电。告岭村党支部书记何兰根说:“有了供电局的全力支持,我们村能放手实施移民工程了。”

放手创业致富

电力充足,移民拓宽了致富路。除了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移民还发展现代家庭工业、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

4年前,移民搬进呼日村,过上了“做饭不用柴,乘凉用空调”的幸福生活。如今,这里瓷砖砌墙、琉璃瓦覆顶,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让这颗“浙西明珠”熠熠生辉,游客纷至沓来,享受田园生活。村民章国良指着记了20多年的收入账本说:“5年前,我们靠在山里种地维持生计。2007年下山后,家里办起‘农家乐’。2010年,家庭收入突破10万元。”

在上东村,村民吴建新规划多年的节能灯厂投产了。过去,吴建新住在山沟里,全家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山上的雷竹林。由于电压不稳定,他办节能灯组装厂的愿望无法实现。2009年,吴建新和乡亲们搬到上东村,充足的电力供应让吴建新喜笑颜开。2010年7月,他的节能灯厂顺利投产,30多位村民进厂打工。现在,每月几万元的订单让吴建新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说:“现在,我们厂在义乌建了销售部,招了4个大学生,很快就要开张。这要感谢移民工程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创业环境。”

作者: 郭芳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临安市供电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