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泛在电力智能配电网报道正文

江西送变电的凉山好汉

2011-02-16 15:49来源:江西送变电公司作者:钟家斌关键词:江西送变电青年突击队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四川西南部的凉山州,是彝族同胞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彝人能歌善舞,民间传统曲调多种多样,最有名的便是爬山调,用来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与勇敢。凉山州府西昌百里之外的白马乡黑松岭,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之巅,时常可见三名汉人小伙引吭高歌“爬山调”,那调子充满激越与豪情。他们就是在凉山彝区从事电网建设的江西送变电公司500千伏锦屏一级电站至西昌输电线路工程九队青年突击队,由于突击队长年驻扎在高山野外,队员都戏称自己是“占山为王”的凉山好汉。
前所未遇的艰辛
“在天南地北干过这么多工程,还没有像锦西线这样,花这么多心思做动员工作的。说到底,实在是因为施工环境太恶劣,员工们有顾虑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们组织了一支青年突击队,激励大家拿出我们送变电人的精、气、神来。”江西送变电公司送电工程一公司党总支书记邹金根毫不回避地说道。
江西送变电公司承建的锦西线路工程第2标段,线路全长近67公里,起自冕宁县穆家堡子,终于西昌市白马沟,共有铁塔112基,沿线经过均为崇山峻岭,海拔范围处在1500至3500米之间。更令人生畏的是,线路所经有15公里为无人区、野兽出没频频。
青年突击队队长周建武,今年36岁,正值壮年,却是位老“送变电”了,见过不少硬战恶战。谈及在锦西线施工的艰辛,周建武用“前所未遇”来形容。青年突击队驻地属白马乡管辖,白马乡地处西昌西北,距市区60余公里。如果算上黑松岭驻地到乡镇的路程,队员们下山到市区有100多公里,一切顺利的情况下山一趟就要花4-5个小时。由于项目部到各施工班组距离太远,锦西工程设立了项目分部,在项目部和各班组中充当“中介”,及时为项目部和班组互通信息、物件。设立项目分部在江西送变电公司从事工程建设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施工环境艰难,可见一斑。
“当初选择了送变电这一行,就知道今后将与山林为舞、与喧嚣无缘,但这十月飞霜的情形倒还是第一次见到。”青年突击队队员万剑打趣说。西昌白马乡一带属高寒山区,天气情况差,阳历10月就容易出现霜降现象。如果气温再低的话,极易出现冻雨和冰雪灾害。万剑说,还在去年深秋初冬时节,山区气温就大幅降低,大伙就已备齐棉衣等御寒物品。
廖托是青年突击队中的“小弟”,刚刚20出头。小伙子倒不怕山高路长、天气恶劣,每天都是“生龙活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这句话一点不假。身处荒山野岭,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没有音乐、没有电影,就连手机信号也时有时无、时强时弱,“零娱乐”让廖托着实难受。若在平时还好,一天奔波一身乏劲,也就早早睡了。2010年的11月20日,是彝族同胞的新年。彝族年和汉人的新年一样,热闹非凡,是个团圆祭祀的日子。看着外面喜庆的节日气氛,向来要强的小伙子一阵心酸。
无怨无悔的坚守
环境恶劣条件差,对走南闯北的送电工来说,是意料中的事情。为了架好网、送好电,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三名突击队员无怨无悔坚守“阵地”,从不轻易离开半步。
由于山高路远、深沟险壑,黑松岭上通讯信号时有时无、时强时弱,为确保施工需要,项目部给突击队3名施工人员配备了卫星电话、大功率对讲机,便于队员间及与外界联络。所谓卫星电话,但充其量还是个固定电话,不能移动,还必须在户外支根天线架接受信号。大功率对讲机倒是人手一部,有效范围能达数公里。队长周建武说,“别以为有了这些设备,就能保证通信畅通、万无一失。有电才是关键。”谈到用电,周建武向笔者介绍到,突击队采用汽油发电机,每天夜间发电2-3个小时,给通信设备充电确保白天能正常工作以及夜间就餐和照明。汽油一旦将尽,必须提前从山外带进,否则夜间山里将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每当夜幕降临时,三个汉子趁着微弱的灯光坐在山间吃饭,俨然烛光晚餐,却又是一种怎样的“心酸浪漫”。
每半个月突击队员必须下山一次,前去接应项目部统一采购送来的食品、用品,主要是果蔬、肉蛋之类。偶尔,他们也亲自到百里之外的市区去采购。身在深山之中,队员们平日里吃的多数是白饭加萝卜土豆。每次下山,则是大家改善伙食的大好时机。尽管这种“好日子”只能维持一两天,但大家已心满意足,因为带上来或是自己买回来的肉类果蔬无法长时间储存。谈及吃饭问题,周建武笑称,突击队穿越时空回到了原始社会,刨地生火做饭。山上没有自来水,做饭及生活用水都是大家用桶子到山沟里取回来的“泉水”。虽说是山泉,但水质却并不好,用桶子打回来的水稍一沉淀,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层薄薄的杂质。锦西线项目部管理人员说,项目部正准备给各施工队配上用水过滤器,保证员工清洁用水。
对于三名突击队员而言,住是仅次于吃的第二等大事。远离城市,最近的乡镇在几十公里之外,也只有十几户人家,甚至抵不上平原地区一个村子的规模。为了保证工程进度,住在3000多米的山顶是最现实也最无奈的选择。于是,一顶室内面积不足10平米的临建帐篷成了三名的“居所”。由于帐篷内过于狭促,平常家庭用的睡床根本无法摆放,三名队员就用单人小竹床。小伙子廖托打趣道,在网络上驴友(爱好旅游的朋友)把这种情况戏称为“混帐”(几个人住在一个帐篷内)。但与旅游野外住宿的新鲜刺激相比,队员们的感觉是单调乏味。夜间帐篷内,空气混浊,地面潮湿,遇到雨天,更是一股潮湿、令人窒息的气味。1月中旬,黑松岭山上大雪纷纷,队员们想方设法给帐篷加固,避免积雪压倒帐篷。
意志如铁的尖兵
一支突击队就是一面旗帜。自上山以来,周建武、万剑、廖托几度遭遇险情,山路塌方受阻,悬崖峭壁救险,大雪封山受困。数度面对困难与险情,突击队队员靠着坚韧的毅力和非凡的胆识一一化解。
去年10月中旬,突击队队员下山去采购食品、用品,在从西昌回来的路上遇到山体塌方。尽管当地有关部门组织人员抢修,但由于险情发生处地处偏僻,山高林茂,结果突击队里的采购车被困在山路上一天一夜。队员们饿了,就靠饼干、方便面等干粮充饥,渴了就喝一口矿泉水。夜间,山风呼啸,几个汉子挤在狭小的驾驶室内过了一宿。
山间被困对突击队员其实算不是什么考验。去年11月7日,队员们经历一次真正的体力与智力的考验。上午10点钟,铁塔1302-1303处,三名队员正在卸水泥下车,货卸完后空车调头下山。车子没走几步,就遇到了麻烦。在一个上坡处,由于阳光不足路面湿滑,加上坡度较陡,车子怎么也上不去。司机想尽各种办法也无济于事。山间场地狭小,两侧不远就是悬崖峭壁,司机着急得不知所措。队员们找来器具在山间整出一块平地,“卡”在坡上的车缓缓倒退下来,大伙在上坡处半湿的粘土上浇足水,水分足了,地面反倒不滑了。夜间,山里一片浓黑、冷风刺骨,队员们和司机撑起应急灯,身穿大衣、棉鞋,一直忙到次日凌晨3点,方才把车开出去。
高寒地带气候恶劣,队员们深有体会。今年1月中下旬,正值新春佳节来临之际,输变电工程施工人员长年在外,新年是一年一次难得的与家人朋友团员的日子。不巧的是,1月下旬我国西南地区频现冰冻雨雪天气,不少地区已经造成灾情。为了确保工程进度,接到放假通知时川西地区的冰雪天气已相当严重,造成大雪封山,甚至交通通道也一度关闭,机动车辆无法出入,队员们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可以出山。一边是亲人的期盼,一边是恶劣的天气,最终突击队员们与项目部取得联系,步行出山,再搭乘机动车辆抵城区。于是,一幕类似红军当年爬雪山的场景再现了,突击队员带着干粮、穿着水鞋从黑松岭一步一步走出来,经过十余个小时的艰难跋涉,与前来接应的队伍胜利“会师”,终于踏上了返乡团员之路。
艰辛磨练品性,困苦升华精神。一支突击队就是一只铁拳头,在攻坚克难的征途中,青年突击队充当着锐不可当的开路“先锋”角色。在海拔3000千米的川西高寒地带,有一支来自红土地的青年突击队行动在川西高原的高山密林处……

作者: 钟家斌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江西送变电查看更多>青年突击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