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运维评论正文

新能源“聚变”转型竞争力

2011-02-27 16:46来源:瞭望关键词:新能源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这一点,在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宋群看来,已经演变为后金融危机时期能源竞争的”制高点”,各发达国家已经把竞争的重点从IT及生物转向新能源,“而中国也进入到以新能源为核心带动高技术全面发展的阶段,以新能源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可能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头,起到引导作用。”

2011年1月底,在全国能源经济形势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王思强表示,基于能源安全和结构调整的双重需要,“今年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将全面实施,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全面启动,将催生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

不过,这场新能源竞争远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创新问题。比如,“智能电网”虽将互联网和电网进行有效联结,解决了供电和用电的互动问题,但其基本理念和手段仍停留在现有的能源体系框架之内,并不能从根本上变革现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更难以构成未来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在系统思考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王玉锁认为:“若想真正全面解决能源问题,最首要、最关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新的能源体系,它包括全新的能源结构、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应用方式等方面,应该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变革的能源新常态。”

“现有的能源体系是‘资源为王’的时代,能源生产主要以开采自然资源为主。”这位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分析说,而能源新常态则是“技术为王”的时代,能源生产主要通过技术创新“制造”出来,“比如,太阳能和风能由于科技水平局限无法有效利用,今天我们可通过创新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发电装备,实现太阳能和风能的高效利用。”

另一个鲜明特征或变革趋势是,能源应用从以孤立、封闭、线性的简单利用,转变为基于系统能效最优的多品类能源协同、互补、循环的智能应用。

按照他的理解,现有能源体系下,能源的生产和使用单向、孤立、封闭,各种能源之间没有任何协同和配合,能源生产和能源应用之间也不存在任何反馈和回收,整体效率低下,“能源新常态下,能源的生产和使用双向反馈、相互协同配合,打破了‘行业竖井’和‘企业围墙’,利用智能化手段,实现了多品类能源的系统协同、跨种类转换、循环利用,整体上实现系统能效的最优状态。”

“一旦这一变革路线设计实施成功,将造就内容和实质完全崭新的能源体系。”这种理念引导的新能源科技革命,在王玉锁看来,不但可能在中国率先打开人类低碳化生产生活方式的历史通道,“更为重要的是,将确立我们的新理念和新标准在国际上的优势,真正确立和持续提高我国的未来能源战略竞争力。”

“春天里”的隐忧

“毫无疑问,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将自‘十二五’开局之年始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工商联主席田震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新能源的信心,“较大规模持续的项目引导,会带动强劲的创新繁荣。”

据权威部门透露,今年能源战略具体部署为:水电重点流域开发力度继续加大,预计开工规模超过200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2亿千瓦;核电机组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岭澳核电站二期二号机组实现投产,核电总装机将达1174万千瓦;新疆哈密、内蒙古开鲁、吉林通榆、甘肃酒泉、江苏海上风电等项目开工,预计全年新增风电装机超过1400万千瓦;西部地区的光伏电站特许权招标项目继续开展,预计2011年将新增装机50万千瓦。

杜祥琬告诉本刊记者,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是通过能源结构调整和新能源技术创新,转变能源供需模式,使其由“以粗放的供给满足增长过快的需求”向“以科学的供给满足合理的需求”转变。

一方面,在化石能源方面,努力实现煤炭的科学开发和洁净、高效利用与战略地位调整,确保石油、天然气的战略地位,增大天然气的比重;另一方面,积极、有序发展水电核电,大力发展非水可再生能源,加强中国特色的高效安全(智能)电力系统、分布式用电方式和储能技术。

但是,受访专家也指出,不能不认识到,中国对化石能源长期巨大的利用,已经在体制层面形成了较为顽固的制度路径依赖。如果不能保证在资金、技术和制度上形成强大的政策支持,短期内,有可能对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产生不可低估的反弹。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新能源查看更多>光伏发电查看更多>风力发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