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补贴等问题待解

2011-05-26 11:56来源:中国能源网关键词: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并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前不久,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发布了《电力监管年度报告(2010)》(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公布了风电、光伏发电并网及全额收购情况,并指出了风电、光伏发电存在的主要问题。《新能源导刊》就《报告》中关于可再生能源部分采访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著名能源经济学家、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专家认为,此次《报告》公布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监管情况是采用了上网电量作为衡量是一个重要进步;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仍旧是新能源发展重要的推动力。专家提出,要解决上网难题,必须充分考虑电网企业的接入成本,而不能把问题扔给电网不管。

孟宪淦:补贴持续不超过十年 今后将重电量轻装机

首先,可再生能源的补贴是必要的。从《报告》可以看出,太阳能发电一共发了0.72亿千瓦时,平均每千瓦时的价格大约在1.17元。相比火电和水电的0.2元至0.3元的价格差距很大。1元以上的价格如果没有补助,市场难以接受。

所以在一段时间内一定要有补助。可再生能源法的核心就是要用政策来支持和推动价格相对较贵的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但这并非是永远的支持。补贴的最终目的是在保证项目存活的基础上,帮助可再生能源渡过最初难关,直到项目可以竞价上网为止。

这个过程进行得很快。5月5日,意大利政府刚通过一个法案,根据法案,2017年后政府不再对可再生能源进行补贴。我国目前的预测是希望目前价格最贵的光伏发电价格降至0.6元/千瓦时,实现用户侧的平价上网。

根据目前的发展速度,我认为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最长不超过十年。光伏发电侧的平价上网预计在2020年能够实现。因为2016年至2017年,欧美基本要实现发电侧的平价上网。欧洲电价换算成人民币大约1.6元/千瓦时左右,而我国民用电价格在0.5元/千瓦时左右。但太阳能光伏组件的价格基本全球统一。因此我国做到平价上网难度更大一些。但随着技术进步,发电成本不断降低,我国在欧美实现平价上网后的两三年内也能很快实现平价上网。

《报告》给我们传递的另外一个信息就是根据公布的数据,我国“十一五”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目标基本实现。风电表现最好,生物质能和光伏发电部分完成,主要差距在发电量方面。

“十一五”规划最初制定的风电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装机500万千瓦,发电105亿千瓦时。而201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了4182万千瓦,其中并网3107万千瓦,风电发电量也达418亿千瓦时。生物质发电规划目标550万千瓦,目前装机容量达到了,发电量目标是212亿千瓦时,实际2010年发电量为110亿千瓦时。光伏发电装机目标是35万千瓦,发电量是4.2亿千瓦时。2010年装机已达到80万千瓦,但发电量非常少,只有0.72亿千瓦时。这说明光伏发电的上网问题还需要解决。

2010年各种可再生能源(不含水电)发电量总和为528.7亿千瓦时,占2010发电总量4.2万亿千瓦时的1.25%左右,也就证明不包括水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所占比例还是相对较小。

可以说“十一五”期间可再生能源有了很大进展。“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关注重点从装机容量转向上网电量。比方说风力发电的目标,“十二五”提出的是并网发电9000万千瓦,而不再强调装机容量为多少。

可再生能源的输出和消纳问题,最终还是并网容量与装机容量不协调。最近风电的几次脱网事故,均涉及电网的接纳问题以及风电场的运营管理问题。现在电网接纳、工程运营管理以及工程开发之间的统筹协调工作做得并不好。项目开发的时候并没有考虑电网的接纳能力、改造成本,以及并网后的运行管理问题。可以说可再生能源目前发展的最大问题不是技术问题,是运行管理机制问题。

从国际上看,以光伏为例,光伏项目90%以上都是并网工程,在并网工程中,又有90%是分布式能源系统,我国则两者兼有之。个人认为应该侧重于分布式能源系统,贯彻自发自用原则,这样既能够减轻电网负担,又避免了远距离的输送和大范围的消纳。

在国外,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开发权掌握在电力公司手中,而非政府部门。若要开展项目,就需要先向电力公司提出申请,然后到银行贷款,最后找工程队施工。项目的拥有者就是一个投资者而已,投资后有收益才是项目建设的关键。

我国目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体制问题还没有捋顺。比方说金太阳工程是由财政部在管理。当然,财政部负责解决了金太阳工程的启动资金问题,如果没有财政部的支持,光伏发展还要更慢更曲折一些。但是规模和市场打开后就要考虑管理体制问题,这比完成项目更加重要。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可再生能源查看更多>新能源并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