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信息技术推动智能电网融合创新

2011-07-28 15:51来源:中国能源报关键词:信息技术能源信息化十二五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记者近日从国家电网获悉,截至6月,国家电网系统各单位的“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审查工作全面完成,这标志着国家电网历时一年半完成了“十二五”信息化规划。该规划确立了国家电网“十二五”信息化战略核心,即构筑坚强智能化电网,建设信息化企业,从两个维度明确了信息化发展目标。其中,信息化是坚强智能电网的基本特征之一,构筑坚强智能电网的过程,也是信息化深化建设的过程。

智能电网业务呈现融合创新

7月19日,北京赛迪世纪信息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在北京发布的《中国智能电网信息技术体系白皮书》指出,智能电网下的业务从传统电网模式下的隔离分散向协同创新方向发展,在技术引领与业务融合的双重推动下,将产生诸如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电动汽车充电站/桩管理、互动营销等新的业务领域,整个电网业务将呈现出显著的融合创新特征。同时,原来比较分割的一些业务也将进一步集成、融合、扩展。

据了解,在传统模式下,电网生产调度业务与企业管理业务相互独立,其业务应用系统、运行平台有较为严格的划分。相比之下,智能电网建设不仅是传统电网设施设备的升级改造,还是更全面、更深入的电网企业业务革新。北京赛迪世纪信息工程顾问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路琨介绍:“随着电力技术和智能化装备相继投入应用,电网业务将在传统模式下实现进一步扩展和衍生,产生出大规模分布式电源并网管理、电网侧与用电侧双向互动等创新性业务。”

同时,在智能电网下,企业管理业务与生产调度业务融合,能量管理系统与相关管理系统实现继承,为电网运行全过程一体化监控、风险预警与控制提供支持。此外,电网下的各类企业管理业务之间深度集成,如人财物集约化管理、企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客户全方位管理将实现业务跨部门、跨专业的协同。

智能电网凸显能源信息化

智能电网是人类应对能源危机的一种愿景和策略。那么,智能电网将通过何种途径实现呢?新材料的研制、电力电子控制技术、大容量的储能装置等领域的创新突破都可能给电网带来全新的变革。其中,信息变革技术,即信息获取、传递和利用模式的变革是这场技术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推动智能电网的主力军和先行策略。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国电网企业将更加重视信息技术在企业长期战略发展中的重要性。2010年,国家电网就提出信息化工作要全面服务和支撑智能电网建设;2011年,南方电网提出“电网发展向更加智能、高效、可靠、绿色方向转变,企业管理向精益化方向转变”的发展思路,并强调“突出运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智能电网下,技术引领与业务变革促使整个电网业务实现全面融合创新,相应的信息技术体系也需要根据电网业务的重构与创新而转变和发展,”路琨表示,“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要为智能电网各业务领域信息的高度共享提供平台,为电网各全景信息的采集、分析与高级应用提供支撑,促进电网各环节、各层级的信息高度集成和业务深度融合。”

此外,智能电网下,信息化应用领域需要向前延伸至电网规划领域,向后扩展到用电领域,深度上进一步扩展至能量管理领域,消除信息管理盲点,全面覆盖电网企业各类业务。

应兼顾业务驱动与技术引领

尽管信息化在智能电网中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但智能电网下电网业务的融合创新并非一蹴而就,而且,信息技术在各类业务中应用的成熟度也存在差异。例如,综合停电管理业务,目前电网企业已在计划停电管理领域有了一定的应用积累,技术条件相对成熟,具备进一步开展针对综合停电管理应用的良好基础。相比之下,大规模储能接入管理业务,对于电网企业来说则是一个全新的业务领域,信息技术层面更是一片空白,需要从最基础的业务模型、技术实现方法方面进行探索。

同时,智能电网信息技术体系建设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整个智能电网建设提供支撑,其技术体系的内容和建设模式受智能电网业务模式的影响。其中,国家电网是立足“三集五大”(实现人力资源、财务、物资集约化管理,构建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生产、大营销体系)布局,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南方电网提出的是“绿色电网”概念,并从电源、电网、用户三个环节提出了建设“绿色电网”具体要求。

对此,《中国智能电网信息技术体系白皮书》建议,智能电网信息技术体系的研究和时间需要以业务发展需求为驱动,但同时,在当前业务发展驱动力不足的时候,也需要通过技术引领业务的创新。因此,电网企业在推动信息技术体系研究和建设的过程中,可采取业务驱动与技术引领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信息技术查看更多>能源信息化查看更多>十二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