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综合正文

电力天路 飞越莽莽昆仑(组图)

2011-10-28 16:43来源:国家电网报关键词:电力天路变电站输变电工程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3、2、1,执行!”

开关合闸,电压783千伏,一切正常。

柴达木换流变电站开工之后,第二次响起了鞭炮声和掌声——西宁至格尔木段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产运行。这是目前国内建设工艺最好、设备最先进的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者在大风沙和极端寒冷的条件下,组装了800千伏断路器26台、封闭式母线3470米,基础浇制量达5.4万立方米,4.2万平方米平整的混凝土基础看上去像平静的水面。

“施工当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与自然进行搏斗,特别是组合电气的安装是在大风沙和寒冷的季节进行的,我们严格控制工艺,安装了国内同等电压等级最大规模的组合电气,浇筑了国内最大体量的800千伏电气基础。”

“线路最高铁塔海拔为3870米,创下国内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中海拔最高纪录,海拔超过3000米的线路达610千米,1.4万名来自全国17个单位的施工人员,克服自身健康和生命威胁,克服了工程带来的难点和挑战,顺利建成了这项工程,这是劳动结晶,更是心血的结晶。”

我们听到的不仅是“困难”“挑战”等词,更多的是“信心”“决心”和“办法”。

奇迹刻上蓝天

格尔木至拉萨的直流线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穿越冻土最长的输电工程;能够在短时间内建成科技含量更高、电力供应更加可靠的输电工程,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高原高寒地区冻土基础施工困难、高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高原生理健康保障困难、高海拔过电压与绝缘配合及设备研制难度大,这四大世界性难题,也使青藏联网工程成为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自然环境最恶劣、施工难度最大、穿越无人区最长、对人类生命极限挑战最为严重的电网建设工程。

特别是从昆仑山口到西藏那曲长达500多千米的施工区内,平均海拔均在4500米以上,含氧量仅有内地的46%,最大风力达12级以上,自然环境异常恶劣。

这里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到了西大滩,气短腿发软;来到昆仑山,如到鬼门关;过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爬上唐古拉,伸手把天抓。”要在这里建设电力天路,就不得不面对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

为了攻克冻土基础施工难题,建设者凌晨3点冒着严寒开始施工;施工进度赶不上去,他们不吃饭、不睡觉;为了早干完工作,他们三四个月没有下过山,没有洗过澡、洗过衣服。建设者们以“饮马三江源,亮剑唐古拉”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成功打赢了三大战役,用5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基础浇制工作;在第二个5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铁塔组立和架线施工,并一鼓作气,完成了验收、消缺工作。

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为西藏带去中原文明的唐蕃古道,如今在国家电网人的奉献中大放光明。

为了完成这项光荣的使命,青海电力人以科学的态度挑战最艰巨的任务:

严格工艺标准,加强质量管控,开展技术创新17项,推广应用国家电网公司新技术11项;

坚持“试点先行、样板引路”的原则,顺利完成热棒安装、植被恢复、沙坑开挖等技术试点;

认真开展直流线路特殊施工环境质量控制标准和冻土基础沉降观测研究,为特殊环境施工质量控制提供了技术保障,积极探索高海拔铁塔组立、高海拔绝缘配合、降噪技术等课题研究,形成了一批科技成果;

认真开展工程创优夺奖,出台了创优奖励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工程建设同时夺得国家电网公司项目和质量管理两面流动红旗,日月山变电站通过2010~2011年度第二批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评审;

超前做好生产运行准备,按照运维一体化组建了柴达木换流变电站及直流线路运维机构,加强直流换流站及线路运维专业人员培训,两年内共计21批次培训66人,并已全部通过国家电网公司认证考试;

加强现场开展工程生产运维保障体系研究和工程技术监督,建立了运维单位、技术监督单位、施工单位、主设备厂家、设计单位“五位一体”的工程生产应急保障和运行安保工作机制。

后记

展示智慧和胆略,交出满意的答卷,广大建设者经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考验。但他们庆幸,能参与这样伟大的工程,是人生中最为光荣、最为自豪的事情。

高海拔、极度缺氧、沙尘暴、暴雪、强风轮番考验着每一个人,就连机械都受不了,出力下降,每推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但这些对于心中怀有梦想、敢于承担责任的人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湟源峡中,老乡说,这山“羊都上不去”,人又怎能将沉重的塔材运上去?

“我们找来专业的索道运输队,将塔材运一根装一根。正常情况下组一基塔只要五六天,这里要近一个月。”施工现场安全员韵章忠把这种运输方式形容为“蚂蚁搬家”。

在沱沱河,10多米深的基础要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度,必须要下到坑中用机械振捣。坑里沾满了水泥沙子,谁下?张景元穿上了雨裤、雨衣,戴上安全帽,丝毫没有为难的情绪,说话间,他爬到深坑中。等他上来时,全身沾满了泥浆,就连脸上都沾了不少,但他却说:“只要浇制不留缝隙,我愿干一整天。”

在工程现场,有年龄大的专家和管理者,也有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问起他们,都会淡淡地说:“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能参加这样伟大的工程是非常光荣的。”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中根本看不出,他们是在生命禁区里挑战生理极限。

无花无草无怨悔,有苦有乐有豪情。旅馆中没水没暖气,半夜中,缺氧憋醒后再难以入眠;晚上统计数据、安排工作,熬红了双眼;建设现场,寒风吹得嘴唇开裂、后脑勺发懵,这些又能算什么?他们挂在嘴边的话,反映了特有的精神风貌:“缺氧不缺斗志、缺氧不缺智慧、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追求更高。”

工程建设者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比如青海送变电公司副总经理杨记宁,他善于啃硬骨头,被大伙称为“红柳汉子”;第六标段的张子跃,是一位实抓实干、能想办法的“突击队长”;还有那些更加普通的员工,他们那一张张黝黑的脸庞、一个个干裂的嘴唇,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和视线中。

为了保障建设者生理健康,全线设立三级专业医疗点,专业医护人员日夜守护在建设者身边,接诊数万人次,成功治愈脑水肿、肺水肿等高原病患者;建设者呵护每一棵草、每个动物,藏羚羊迁徙期间主动停工,为可爱的生灵让道;工程以“宏观上经得起历史考验、微观上经得起专家检查”为要求,力争国家优质工程金奖、中华环境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电力优质工程、鲁班奖“五个一”工程。工程建设做到了“零死亡、零伤残、零高原后遗症、零鼠疫传播”和“不发生群体性事件、不发生政治敏感事件、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和破坏事件”。

山有多高,水有多长,心中的爱就有多深。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建成了,今年冬季枯水季期,西藏再不会缺电。

历尽艰辛、战胜风雪创造的这条“电力天路”从遥远的唐古拉走来、从巍峨的昆仑走来,必将载进史册。

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承载着高原人民几代人的梦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新青海的征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用无限的力量开启新未来!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天路查看更多>变电站查看更多>输变电工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