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市场正文

电监会:加快电力信息化建设 推进电力非现场监管

2011-12-13 10:49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关键词:电力监管信息系统信息管理电监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数据采集系统仍存在缺陷。

一是数据的及时性尚不能保证。由于种种原因,电力企业特别是电力调度交易机构实时信息系统接入工作一直没有进展,严重影响了电力非现场监管发挥应有的高效、快速的作用。

二是数据的准确性还需要提高。一些电力企业在直接向电力监管机构填报报表过程中主观性较大,容易造成数据不准确。在监管实践中,由于部分电力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和个别企业虚报、瞒报统计数据以逃避电力监管的原因,加之个别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责任心不强,操作失误等现象时有发生,另外某些新增电力企业未按要求进入电力监管统计范围,以上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现场监管数据的准确性。

三是数据的连续性不够。一方面电力改革和电力创新的发展要求我们尽快修订非现场监管内容和电力统计制度,另一方面我们又需要尽量维持统计制度的稳定性和非现场监管指标的可比性,以保证对电力企业的长期动态监管。例如就目前来看,跨年度的数据可比性不够理想。

3.数据共享程度偏低。

随着电力市场建设的不断深入,电力的跨省区输送和交易愈加频繁,类型不断丰富,加之国家、企业、社会公众对于电煤、节能减排等热点焦点问题关注度持续升温,都对电监机构的监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目前的监管信息系统却难以提供有效的相关信息数据共享,造成监管机构之间不能及时获取信息或者信息获取成本较高,以至于影响了相关工作的开展。

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安全、保密等原因,非现场监管数据进入电力监管信息系统后不能实施不同层次、不同权限间的公开与共享,这就使同业对标等一些重要的非现场分析方法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4.数据分析能力不足。

从国外电力行业监管的实践经验看,非现场监管相对于现场监管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其监管的连续性和预警性。它通过对电力企业的全科目非现场监管报表进行连续分析,动态掌握监管对象的运行和经营状况,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将问题防止于发生之前,以保障电力的安全稳定运行。但目前电力监管信息系统灵敏性相对较低,还很难做到这一点。究其原因,一是缺乏专业的分析人员。对非现场监管数据的动态、科学分析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具备电力、财务、统计、数学、计算机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要求对现代数量分析原理和工具非常熟悉,而目前能够满足以上要求的电力监管机构工作人员数量有限。二是缺少专业化的软件分析系统。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也是提高非现场分析水平、弥补分析人员专业知识不足的有效手段,但当前电力监管机构的非现场分析的软件应用水平还比较低,也影响了分析水平的提高。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监管信息系统查看更多>信息管理查看更多>电监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