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泛在电力智能配电网综合正文

WTO十年:中国人眼中跨国公司

2011-12-26 16:37来源:C114中国通信网关键词:WTO电力设备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11年12月9日,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在官方网站上发出一条声明,大意是因为伊朗局势复杂,华为将主动限制伊朗业务的发展。这条简短声明不大引人注目,但美国媒体除外。

他们发现了这一商业决策背后的隐秘逻辑。华为的伊朗客户是由政府控股的电信运营商,近期,伊朗警方正利用移动网络技术追踪政见不同者—这一做法为美国所指摘。相应地,华为在伊朗缩减业务的决定,深受美国政府认同。

几个月前,华为被迫取消了从美国公司3Leaf收购专利的申请,2年前,也是在美国,华为收购3Com的交易被政府否决。美国媒体评价说,现在的华为比以前懂得和K街上的说客打交道。美国的游说产业是横亘在政商之间的密码,“不懂行”的亚洲公司通常会稀里糊涂地错失商机。

华为的转变,发生在中国加入WTO的第10个年头,但其实变化是循序渐进的。如果不是中国媒体近期集中制作WTO十年特辑,人们或许已忘记入世前的焦虑。这焦虑包含两个层面。第一层焦虑源于一种兴奋感—在中国,加入WTO一度被视为进入全球商业游戏规则的标志性事件。但10年来,中国公司逐渐发现,WTO只是入门游戏,跨国交易的规则深不可测。包括华为在内的一众本土企业的教训、失败与持久的战争,将兴奋感转换为改变游戏规则的动力。

另一层焦虑集中于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会挤压本土企业生存空间。随时间推移,这个担忧烟消云散。如今的华为已跻身全球第二大移动通信设备制造商,其四分之三的销售收入来自全球市场;而10年前,该公司四分之三的销售收入都来自中国本土市场。

尽管焦虑已散,但触发焦虑心态的根基却越发强大,两层焦虑其实分别针对全球化过程中的双向资本流动—WTO的真正意义,正在于提升各种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活跃程度。

谁也不能否认世界迎来一个开放的国家—中国。目前的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进口商,超过日本在同一发展时期的比例;关税上限降到了10%以下,远低于巴西超过30%的关税比例;同时,对低价的中国制造的反倾销并没有阻碍出口速度。2001年,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仅占全球的4.3%,这个数字在2010年上升到了10.6%,中国因此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

加入WTO十年之际,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与此同时,根据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数据显示,美国在华直接投资的收益达到了13.5%,超过了在华外国投资9.7%的平均回报率。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