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运维市场正文

可再生能源补贴之殇

2012-01-05 14:20来源:中国能源网关键词: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生物质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孟宪淦一再重申,配额制在近一两年会推行。而上游的制造企业无法从补贴中分得一杯羹,相反,“要使制造企业再次降低成本和售价”。

当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只有中间一段受到补贴扶持的时候,这种补贴就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对上游制造企业要给予其科研经费,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如今我们给他们的经费只有十几亿元,杯水车薪。”孟宪淦的担心不无道理,十几亿元的上游科研支持经费与业主方每年200亿元的补贴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

补贴并非长久之计

其实,相关部门也开始慢慢意识到补贴不是长久之计,对于价格比较低的风电还可以应对,一旦电价高昂的光伏如同风电一样大发展,补贴将无法起作用。于是,国家多次提出过启动《上网电价法》,试图以法律的形式解决可再生能源的价格难题。

新能源学会光伏委员会会长赵玉文一直力挺《上网电价法》,并称法律对光伏的规定还没出台,财政部就出台了补贴政策,这是个怪现象。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上网电价法》,赵玉文说法规和政策的区别就是“法规必须强制执行”,比如德国《上网电价法》的原则是:必须上网;电力部门必须收购;法律实施超过20年;近期上网电价每年降低5%。

然而,李雷却认为《上网电价法》的出台还为时尚早,他的观点是,我国除了风电,光伏和生物质的发电量还很低,比如光伏至少要达到5 GW才能出台此类法规严令降价。

“可以加大国家财政的扶持,正如光伏的金太阳工程一样。之前就提出过从2012年开始每年财政部给予100亿元的支持。”孟宪淦说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案。

李雷提出了另一种新的思路:公益基金,他说这种基金来源于社会,在国外很流行,包括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几十个国家都建立了类似的公益基金。国内这种形式刚有萌芽,前不久16家民企募集了10亿元成立了低碳基金,虽然数额很小,却是一个好的信号。

不过,记者了解到,有一些国外的公益基金一直活跃在中国市场,比如美国能源基金会,芦红是美国能源基金会项目主管,每每在各项新能源的大会上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她介绍,美国能源基金会每年给中国的投入是3000万美元,多数用于可再生能源。

李雷说还有一种补充模式,就是CDM机制。“如果能建立一种省际的碳交易,将是非常好的方式,比如西部省份有广袤的土地,东部省份又有大量的资金,如果东部省份购买西部的减排量,这样西部得到了资金支持,东部也完成了减排。”但李雷笑言,似乎在目前实现起来还很难,我国非常成熟的风电CDM都一再被国际社会摒弃,这种新模式将更难。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可再生能源查看更多>新能源查看更多>生物质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