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访谈正文

专家称PM2.5纳入监测我国空气达标城市不到20%

2012-01-10 13:40来源:央视关键词:PM2.5空气质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实验室动态采访】

记者:这是一个什么装置?

郝吉明:这是一个用来模拟大气当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如何转变成PM2.5当中的有机成份的。

记者:它怎么检测呢?

【解说13】

就是在清华大学这间不起眼的实验室里,郝吉明带领着他的科研团队进行着如何更有效治理PM2.5的课题研究。在郝吉明看来,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行之后,对PM2.5进行监测不成问题,关键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治理。

记者:所以很多人也形象地比喻,其实对于监测PM2.5来讲,就是相当于体检,体检之后呢,发现了问题了,但是怎么开出药方来治。

郝吉明:这件事情包括PM2.5的标准的列入或者实施,地方上有时候关心,有时候不太情愿把PM2.5列进去,主要的矛盾不是监测。

记者:那矛盾在哪儿?

郝吉明:担心的是有了这个标准,如何达到这个标准,难度所在是达到这个标准,难度所在不在于监测这个值,监测这个值包括买仪器,包括人员培训这还相对来说是一个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是如何实际达到。比如说北京市,北京市的值如果说现在PM2.565-70的话,年日均值的话,和35的标准来比,怎么能够把它降下来,我刚才说燃煤怎么让总量降下来。怎么把它的排放控制住,然后如何把机动车的排放控制下来,如何把北京的施工、道路扬尘控制下来,还有北京这一些工业过程,比如说汽车的喷涂、家具生产这些过程,因为北京市要想把PM2.5这么大幅度的降低,这种途径不是一项两项措施能够解决的。

记者:那既然这么复杂,我们的治理措施能够及时到位吗?

郝吉明:这也是为什么说我们北京市需要的时间比较长的一个原因,有些措施只是在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不可能太大的一步登天,另外一个就是我们观念的问题,我们的城市的核心区,或者中心区,赋予了太多的城市功能,城市的大多数活动都集中在那个地方,政府机关在那里,商业活动在那里,这个医疗卫生,全都在往里头中心。所以我们这个城市中心这个地带,已经不堪重负。

【解说14】

面对PM2.5造成的空气恶化问题,郝吉明呼吁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应该充分发挥环境标准的约束作用。另外,让郝吉明感到忧虑的是,目前全国大多数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正在急剧增加,机动车排放污染已经成为治理PM2.5的巨大阻力。

郝吉明:咱们看看咱们北京12月4号、5号那时候的浓度,颗粒物的浓度比较高,300多。

记者:你当时看到那些数据怎么反应?

郝吉明:颗粒物的浓度好比4号到5号那一天是300多,我是感觉这个浓度比我想象的要高,因为那天我正好是在城里开会,我马上就是很习惯性的往窗外一看,这个机动车在路上缓慢的拥堵的状况,就突出了感觉到北京市的机动车污染到了非治不可的程度。

记者:您在研究中怎么建议解决机动车污染问题呢?

郝吉明:机动车解决这个污染问题,我是经常用三个字来讲,是车、油、路。

记者:怎么解释?

郝吉明:首先是从车本身应该是能够有比较高的环境标准要求,从它的发动机、从它的尾气净化系统然后能够逐步的提高,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第二个就是油品质量,油品质量要逐步提高。第三个就是路,道路系统。道路系统呢,这个应该包括的含义,就是说是不要都把所有的交通都搞到地面上由汽车来解决,使更多的交通转化成公共交通、轨道交通,甚至我最近一直说保护自行车的路权,现在自行车的路权已经被挤压到一个非常小的空间。所以就通过路的这个,减少对机动车的需求,这是一点。另外呢,机动车的行驶比较畅通,如果说咱们行驶的速度在80-90/公里的时候,行驶一公里排放污染物最少,你如果走走停停的时候,就是一公里排放污染物也就最多。所以呢,从一个含义上就是说道路上要畅通的道路,畅通的道路也很重要。

【解说15】

繁忙的工作之余,郝吉明喜欢走到办公室旁边的露天阳台上站一会,因为在这里,他能够更加真实地感触到北京的空气质量的状况。远处的烟囱和周边灰蒙蒙的天空,让这位环境专家感到无形的压力。而在他近30年的大气环境保护的研究中,这种压力无时不在。

记者:其实在一个学者的这样一个研究过程中,可能您也会经常遇到这样一个环保理念、环保目标、经济发展相冲突的这样一个现实,是吗?

郝吉明:我们经常思考这个环境代价、污染的代价到底多大,就是当时这个北京国I的汽车,国I排放标准的汽车是我领导制定的,当时制定标准的时候,有人包括咱们国家汽车司的领导,就是当面问我,他说郝老师,你这个标准是阻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

记者:这话说的很重?

郝吉明:说的很重,我说不对,我这是促进中国的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和国际接轨,我说机动车的这个标准是什么?安全、快捷、舒适、环境友好,我说环境友好这一条是个现代汽车的必备条件,这是我经常讲这一块。所以这个政府在推动这个环境保护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就是用它的法律和标准这个武器来推动这很重要。

记者:有想过通融吗?

郝吉明:我这个人怎么讲呢?轻易地不退步,1997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叫《中国人翘首盼望蓝天》,这个百科知识要稿让我写的,所以他非让我改我这个题目。

记者:为什么要改这个题目?

郝吉明:他说这个题目看上去很阴晦,当时他是让我改这个题目,我说不发表,你也甭给我改题目。

记者:你为什么那么执着呢?

郝吉明:我是不想退步,某种程度上做环保不是顺风,你不是走这个,就像我们这个平常刮风的天,你是顺着风走还是逆着风走,我们走总是逆着风走。

记者:逆流而上?

郝吉明:逆着传统的观念、传统的模式而上,在对环保、对大气的这个重视程度,这些年是随着科技界的不断呼吁才往前这个推动的。

【解说16】

在2011年年底召开的全国环保工作会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公布了我国监测PM2.5的时间表:京、津、冀和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各省会城市的监测,将从2012年开始启动,在2016年1月1日前,全国所有地区都将开展PM2.5监测,届时全国各地都要按照该标准监测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

记者:但是很多人也在质疑,既然现在的空气质量污染这么严重了,为什么一定要拖到2016年的1月份再去监测呢?

郝吉明:这个呢,实际上他是考虑了全国的准备期需要的时间,\从全国的角度上给了五年的时间,实际上是4年的时间,假如说今年底的或者明年年初公布的话,实际上就是4年的时间。

记者:其实这是对政府,包括对企业都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对于每一个民众而言的话,您觉得针对这样一种问题的存在,应该去做些什么呢?

郝吉明:我自己体会这个公众的环保意识、公众的监督作用这是很重要的。但是公众的参与也很重要。

记者:怎么参与呢?

郝吉明:比如说你任何节能的措施都是为空气质量做贡献,比如说人走了要灭灯,这就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计算机你也不要老是待机状态,电视,所以我形成一个习惯,好比我们家插电视机的插销,如果不看了以后电视机关了,把插销板的电那里也关掉。

记者:但这是很微量的。

郝吉明:每人是微量的,中国这么多,每人是微量的,乘上一个很大的数,这就大了。

记者:多年前,其实你写了一篇文章叫《中国人翘首待蓝天》,如果说在今天这样一个人们争议PM2.5,这样一个空气质量的一个环境和舆论中,让你再写一篇文章的话,您会怎么起这个题目呢?

郝吉明:我想起这个题目的话,所以政府、企业、公众共同为蓝天努力,共同为蓝天出力。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