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市场正文

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创新转型路径图

2012-02-07 10:48来源:《中关村》关键词:北京市软件信息服务云计算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 瞄准云计算中关村云服务平台正式上线

云计算是继个人电脑、互联网之后,信息技术领域的第三次变革浪潮,是国际信息技术的前沿领域,它以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和网格计算为核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由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被形象地称为“云”的资源池上,使用户能利用手机、照相机等终端产品通过网络便捷地按需获取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和信息服务

2010年10月,北京市经信委发布了《北京“祥云工程”行动计划》,提出在2015年,使云计算的三类典型服务——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及软件服务形成500亿元产业规模,由此带动云计算产业链形成2000亿元产值。

“祥云工程”有两个阶段的主要任务:第一个阶段从2010年到2012年,是产业布局阶段,完成云计算产业链的整体布局,基本形成技术、产业、应用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格局,推广一批高标准、高效能、高可用、低成本的云服务和云应用,使北京成为全国的云计算中心。第二阶段,从2013年到2015年,是产业化发展的阶段。

中关村云服务平台的落地运营是“祥云工程”第一阶段整体进展的里程碑。

2011年12月12日,国内首个园区云服务平台——中关村云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平台立足于中关村软件园,辐射全市乃至全国云计算产业,集成了宽带资本(CBC)云基地旗下的相关企业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包括网通宽带自主研发的U-Cloud、云动力、基础云服务平台、天地云箱的模块化数据中心和云终端以及天地超云的国际水准的高密度服务器等。

中关村云服务平台是一个开源开放的平台,它充分发挥了云基地的技术优势、产业优势与平台运营的优势,通过实现IT资源的按需和快速地端到端的部署,将彻底改变传统的IT设施的使用方式,实现中关村软件园内企业“拎包入住”,大大降低入驻企业的IT投资与总拥有成本,并提高使用效率,从而提升软件园区的服务与管理水平。

中关村云服务平台以其面向园区企业实际需求以及开源开放的特征具有明显的示范性、可复制性和对产业链的拉动效应,真正实现了政府政策引导、产业链各环节核心企业参与、龙头企业牵头的高效模式,从而健全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并实现了创制新标准、培育新业态、扶持新领军企业的主要目标,对实现云计算产业与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截至2011年10月,在云计算领域,中关村软件园已聚集了30余家云计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从业务范围上看,几乎覆盖了云计算产业链上的所有层次。

在芯片、硬件与设备制造上,园区已有IBM、曙光等大型计算机生产商,比克奇、瑞斯康达、华为、君正等通信设备公司;在软件与解决方案上拥有以启明星辰为代表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供应商和以甲骨文、东软为代表的云计算方案提供商;在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上,软件园立足现有的1000平米国家A级数据中心进行云计算的升级和建设;在平台即服务(PaaS)上,拥有百度、腾讯等国内大型互联网公司,他们开放自己的核心平台,由此开拓国内市场;在软件即服务(SaaS)上,更是拥有多种应用服务供应商,包括医疗应用的兰博医信、建设工程的广联达、广播电视的中科大洋、金融的永旺融合和路通世纪、语音和手写识别的捷通华声和汉王以及综合应用的塔塔信息。同时涌现了道里云、安久科技、丰牵云启等一批新兴云计算应用服务企业。

为充分做好云计算产业基地的各项规划工作,园区有关部门深入研究云计算产业发展趋势,从2010年起先后与联想研究院、华胜天成、IBM等多家云计算服务企业以及云计算专家倪光南院士交流研讨云技术创新、云平台搭建、云资源整合以及云项目落地等关键事宜。

如今,园区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软件园二期将大力整合一期的30家云资源企业初步形成的云计算产业链,以“云计算产业基地”为核心,规划建设1.2万平方米的云计算创新示范中心和软件广场云计算项目,组建云计算产业集群,建成后聚集各类云计算企业超过200家,从业人员2-3万人,年产值300亿元,初步成为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引擎和国内一流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云计算产业基地。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北京市软件查看更多>信息服务查看更多>云计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