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项目正文

在运、建核电站应对超设计基准事故安全技术研发项目全面启动

2012-05-02 09:07来源:中国能源报关键词:核电站核电机组事故安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近日,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在运和在建核电机组安全技术水平和应对极端灾害叠加能力,结合福岛核事故的经验反馈,国家能源局组织开展的在运在建核电站应对超设计基准事故安全技术研发项目已全面启动。

据了解,本批项目以硬件为主、软硬结合,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全部立足于我国在运、在建核电机组的技术路线特点和厂址环境特征,通过重要机理研究、关键设备研发、典型厂址分析和核心安全技术层次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研发,力求将福岛核事故的经验反馈转化为能够切实提高我国核电机组安全性和极端灾害抵抗能力的先进核电安全技术。

资料显示,在本批研发项目中,根据福岛核事故的经验反馈而启动的科研项目占据了多个席位。

其中,“核电站严重事故预防与缓解的研究和实验验证”项目便是针对类似日本福岛核事故中乏燃料贮存设施所暴露的安全问题而启动的,该项目将开展严重事故预防与缓解措施的研究与试验验证,从严重事故预防、缓解以及应急等方面减轻事故影响,降低核电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

对于日本福岛核事故的中的地震因素,则启动了“核电厂抗震能力提升及超设计基准地震裕量分析研究”,将针对地震时核电厂确保安全停堆、余热排出以及乏燃料储存安全有关的系统、设备、结构开展抗震能力研究,并对超设计基准地震进行裕量分析评估,研究核电厂抗震的薄弱环节,以便通过设计改进,提升核电厂的抗震能力。

对于地震、海啸、强降雨、台风等,分析、研究这些外部灾害可能的叠加情况或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如火灾、水淹)等可能对堆芯构成威胁的风险因素,则启动了“多重外部灾害叠加情况下危害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大亚湾厂址)”项目。

而“核事故放射性废水应急处理技术及工艺研究”,则是借鉴日本福岛事故中放射性废水处理的经验教训,针对突发核事故情况下污染场景、污染类型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建立吸附—膜技术耦合的集成工艺,利用吸附技术快速大幅度降低废水的放射性活度,利用膜技术实现精处理与终极保障功能。

此外,据了解,本批研发项目还包括针对核电站超设计基准事故引发丧失电源和冷却水源、核电站超设计基准外部水淹和乏燃料熔化两个严重事故工况、严重事故工况下反应堆余热排出这一重要事故缓解措施、事故发生的不同情况研制应急救援所需设备及机器人、核电站全厂断电和最终热阱丧失两种超设计基准事故、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情况下人员的辐射安全等问题而开展的多项专题研究项目。

据悉,本批项目将于2013年前后完成,预期研发成果将向我国核电在运在建机组推广。成果实施后,将全面提高我国二代改进型核电技术安全性,显著降低堆熔概率(CDF)和早期释放概率(LERF),CDF和LERF分别降到10-6/堆年与10-7/堆年级别,总体满足国际公认的三代核电安全标准要求。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电站查看更多>核电机组查看更多>事故安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