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泛在电力智能配电网评论正文

我国电缆产业的三大挑战与四大困局

2012-06-08 09:54来源:OFweek工控网关键词:电缆行业欧美电缆产业电缆行业重组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电缆行业的四大困局

    “十一五”期间,在电线电缆行业快速发展中,如下几个问题对电缆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

    企业缺失发展的理性

    “十一五”期间行业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高潮,在超高压电缆、中压电缆、船用矿用橡套电缆、特种电缆、光纤以及光缆等产品领域不断扩大产能。这一轮扩大产能的特点是:新上项目多、热点广、投入大、扩能高大小企业一起上。这种散乱状况在“十一五”中后期尤为突出,即使在遭遇国际经济危机的2009年,产能扩张的步伐仍未减慢。在这些投资项目中不乏对未来的预期和判断带有较大盲目性或是模仿学习标杆企业的,这些企业并没有根据自身的条件、所处的发展环境等进行理性选择。因此“十一五”期间,虽然行业投资热点较多,项目重复投资的情况仍然严重。大量新形成的同质化产能集中在“十一五”末期和“十二五”初期集中释放,形成较大投资风险。

    “十一五”期间行业围绕电网建设、电力及新能源、交通运输、资源开采、3G网络建设以及制造业等领域的需要,大批企业实施了新建、扩建以及改建项目,进行了大量的投入。

    截至2009年底,行业主要产品的工艺装备能力:进口及国产铜杆连铸连轧生产线设备年产能超过1000万吨;上引法连铸铜杆生产线设备产能约600万吨;电工铝杆连铸连轧生产机组设备年产能约450万~500万吨;悬链式中压(含部分110kV)电力电缆生产线年产能超过40万公里;立塔式高压/超高压电力电缆生产线年产能4.5万公里……这些均对“十二五”期间提高设备产能利用率和市场竞争带来巨大压力,在一些专业产品领域已形成严重的产能过剩。

    产业缺乏有效的引导机制

    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信息的不透明、政府配置资源的权力过大过多,使得市场无法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产能的过剩难以通过市场调节的作用将其控制在一个适度、合理的范围内。

    政府主管部门的产业引导缺乏更系统的考虑、更细致的引导,政策简单、僵化,从“十五”到“十一五”的10年间,电线电缆行业的产业政策几乎沿用一个版本,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在相当程度上诱导了行业集中在某些领域过度、无序扩张。地方政府,特别是在一些产业狙击的地方政府,对营造培育产业长期竞争能力的软环境、推动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缺乏深刻的认识、有效的办法以及积极性;出于地方发展和政绩的需要,习惯于重视引进新项目投资,强调发展规模以及为地方带来GDP增长和税收增长,从而在客观上推动了当地一批企业的盲目发展,形成了新的同质化竞争趋势。

    市场缺少有力的监管机制

    产能严重过剩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无序,供给能力过剩与市场“最低价中标”形成了产品价格与成本相背离的恶性低价竞争。由于市场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一些不规范的企业不惜采取偷工减、假冒伪劣等手段,不少产品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或质量隐患。尤其在中低压电力电缆及一部分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中偷工减料、假冒伪劣的现象十分突出。

    据国家以及各地质量监督检测机构的市场抽检,涉及到的不合格项目主要存在使用原材料不合格、导体面积偏小,绝缘和护套达不到标准要求等,抽检样品来源是已经投入使用的或正在安装的或准备安装的电线电缆,其产品质量不合格的状况十分普遍和严重。与国家抽检、省抽查、许可证和各种认证(从企业已有所准备的样品中抽取的)检测结果形成强烈的反差,说明进入市场流通领域的电线电缆实际质量状况令人堪忧。

    目前与电线电缆有关的认证有:体系认证(GB/T19001)、环保认证(GB/T14000)、生产许可证、CCC强制认证、PCCC电能认证、煤安认证、CRCC中铁认证,但市场依然缺乏统一、有效、有力的监管机制。持证者与产品质量事故的连带关系和责职得不到强化、发证者与所发证书的质量和责职难以体现。与此同时,电线电缆检测机构大量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具有电线电缆检测资质(含部分性能)的检测机构已近150家。在庞大的检测队伍中,对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理解的差异、检测仪器的操作方法和检测技术掌握的差异以及相互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影响了产品检测结论的科学性、公正性、正确性和合理性以及监督检测的质量。

    人才困局

    人才资源是现代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电线电缆行业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从起步到数量累积和规模扩张的阶段,各类高素质人才匮乏的问题已越发显得严重,成为影响行业未来发展以及实现产业发展质量突破目标的严重瓶颈。

    目前不少企业的发展理念仍停留在依靠一个好的产品、一个好的销售方式、一个好的盈利模式、一个好的营运习惯模式上,企业的发展仅依靠少数关键人才的个人能力。不少企业中各类领军人才少、创新团队弱,既缺乏团队的合作,更没有梯队层次的配合,高端人才匮乏与浪费的状况并存。同时,关键生产岗位缺少高技能人才、员工的素质不高;一些企业家的意志品质、学习能力以及情商等方面的不足,也已成为影响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的重要原因。这使一些企业的发展长期徘徊在初级、原始的阶段,缺乏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随着行业规模的逐渐扩大、企业队伍的日益庞大以及新上项目的增多,对各类人才的争夺十分激烈,尤其是在一些产业聚集的地区这种竞争日趋升级,为吸引人才,企业不惜重金挖人;但对已有人才只使用、却较少关注人才发展的环境和提高,加重了人才队伍的不稳定性和结构不合理;也使市场化的人才竞争形成了更加无序的状况。

    国内在培养电线电缆产业第一线的高端经营管理人才、关键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等方面还缺乏比较完善的教育和培训支撑系统,人才供给质量不佳,难以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同时,客观上的区位优势比较也使得一些地区难以留住优秀人才,加重了地区人才匮乏的状况和分布的不均匀,形成了线缆产业在不同区域的不平衡发展。

    这种状况的普遍性已严重影响了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我国线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未来发展能力都形成严重的制约瓶颈。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缆行业查看更多>欧美电缆产业查看更多>电缆行业重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