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评论正文

核电大型铸锻件 上重厂和交大的合奏之曲

2012-08-28 09:30来源:搜狐关键词:核电装备核电技术上海重型机器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研究一定要去现场

科学技术要转化成生产力,专家教授需要深入到生产现场,向实践求真知。

产学研的战略协议签订后,上重厂考虑到潘老年纪大需要休息,也为体现重视,就在厂内专门设立潘健生院士工作站。然而,工作站多年大门紧闭,门把手上都积起了灰。

不去工作室,是因为根本没空。一到上重厂,车间就像有魔力一般吸引着潘老和师生们,除了到一线看生产、看设备、记参数,一有空就拉着技术工人们聊工艺,工作室反倒无人问津。

顾剑锋回忆,他和几名博士生第一次在潘院士带领下来到锻压车间,站在中学课本上的那台“万吨水压机”实物面前,看到火红的巨大钢锭锻造成形,哪怕再“满腹经纶”,也感到无比震撼。

潘院士的行动,更让交大师生们明白什么叫“到现场去”。合作起步时,上重接到一份直径1.4米转子订单,由于难度特别大,试制过程中,一条1米多大裂缝在转子顶端出现。潘院士获悉后,马上带人到车间,自己盯着裂缝整整看了一个半小时,像推理破案一样寻找“蛛丝马迹”。回到学校,他又带领弟子用计算机模拟,终于发现冷却和生产装备设计不合理等失败原因,上重厂据此改进了工艺,获得成功。

有了现场的产学研,让上海交大也尝到了甜头。大型铸锻件所用的材料成分、组织复杂,从金相照片中观察到的现象“稀奇古怪”,让见多识广的潘院士也颇感惊讶,从中也挖到越来越多“学术金矿”。继核电大锻件攻关项目之后,最近,交大牵头联合上重又承担起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对于我们这些学工科的,这才是真正的成就感。”顾剑锋说道,没到上重厂之前,材料学院的一些合作研发项目,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就算技术上成功了,也不知实际效果如何。如今,常年泡在车间里,交大教师们论文照写,论文质量却大不一样,抓得住研究重点,给得出解决方案,常能写出有国际影响力的论文。“就连给学生讲课,过去照本宣科,学生没兴趣,现在到现场讲授,每个人都瞪大眼睛,认真得不得了。”顾剑锋说。

“上交模式”可否复制

无论交大教师还是上重厂领导,都一致认为潘院士是“上重—交大”联合舰队组建成功的首要原因。顾剑锋说:“没有潘老的坚持,交大与上重厂不会有水乳交融般的合作。”

潘院士今年已77岁高龄,身体也不太好,他开始在这个项目上培养接班人,并一遍遍地对弟子们说:“大锻件研发承担的是国家使命,和上重厂的合作要一年一年地坚持做下去,不能中断。”

潘院士的精神感染着交大人和上重人,但“上交模式”能否一直做下去,有无可能被复制?

客观而言,高端研发人才各有各的需求,有人早已功成名就,不怎么在乎经济收入;也有年轻人才,面临种种生活压力,会选择短平快的赚钱项目。“留住高端研发人才,企业需要付出代价。”吕亚臣介绍,上重厂在与交大合作中,每年除了项目经费外,专门拨出150万元奖励教师团队。去年以来,国内核电站建设暂停,上重核电业务受到暂时冲击,就算最困难时,这笔资金依然一分钱不少。

“近水楼台,也是合作长久的一大原因。”上重厂总经理戴世杰认为,相比国内同行,上重厂与全国顶尖的理工科院校为邻,产学研的效率大大提高。曾在海外深造的顾剑锋也表示,欧美、日本的许多核电装备大企业就与高校比邻而居,教授是企业的常客,相关专业就近实习,优秀的毕业生直接留在企业。

为了拓宽产学研合作的内容,交大还在上重厂建立了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本科生实习基地,让更多学生提前走进企业,接触生产一线。上重厂则为交大见习生配备专业人员担任第二导师,多名参与大型铸锻件课题研究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上重厂工作。“有些高端人才不愿完全脱离学校体制,我们也为他们创造条件。”吕亚臣说,上重厂聘请上海电机学院教授兼任企业副总工程师,人事关系在学校,上班到企业,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电装备查看更多>核电技术查看更多>上海重型机器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