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水电水力发电人物正文

忆潘家铮院士与小湾工程

2012-10-18 17:05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作者:邹丽春关键词:水电站水电工程梯级电站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苛求质量 倾心建设一流工程

潘总对小湾工程的质量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早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他便提出要“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搞好设计工作”。在1999年的专题审查会上,他严肃地说:“我们一定要奋起努力,精心设计,向大自然提交一份毫无漏洞的答卷,经受得起历史的考验,造一座攻不垮的长城。” 他总是强调要注重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严把质量关。关于坝肩坝基的地质缺陷洞井置换处理问题,他一再强调必需密切关注开挖揭示的实际情况,一定要做到“精细化、个性化设计”和进行“周密细致”的高质量灌浆。

随着关键技术问题的逐渐解决,小湾工程已步进入正常的施工期。操劳了这么多年的潘总也已年近八旬,应该可以稍许歇息一下了。然而,高度责任感和浓浓小湾情,促使他又接受了云南华能澜沧江有限公司的聘请,担任质量检查组顾问。每次质量检查,他和检查组的专家们总是反复到工作面仔细查看施工现状,认真查阅大量的记录及监测和检测资料,详细询问各参建单位的施工情况。他说:“对任何工程,质量都应该放在首位,而对小湾来讲,质量更应处在压倒一切的位置上。把质量的重要性提到任何高度都不为过。期望小湾工程的质量能和它的坝高相称,达到第一流水平。用谭总的话来说,就是‘完美无缺、无疵可求’。让我们这个质量检查组早点失业下岗”。

可以说,经过业主和参建各方多年的共同艰苦努力,小湾已建立起一套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包括质量保证体系,有了较完善的规章制度,质量问题总体受控。但鉴于小湾工程的技术难度,难免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质量问题。潘总和专家们的可贵之处在于,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检查专家”,他们在履行质量检查职责,“吹毛求疵”的同时,还帮助查找和认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努力寻求最佳解决办法。在严肃指出存在质量问题的同时,又耐心告诉大家应该如何正确进行处理,并明确提出今后必须采取怎样的严格防范措施。

远见卓识 期望再创世界新高

在2007年4月的质量检查会上,潘总语重心长地说:“一座水电站的建设历程总要经历‘筹备启动期’、‘施工高潮期’和‘收尾竣工期’等阶段,每个阶段各有其特点和难度,但最紧张和困难的总是在施工高潮期。在经过坚苦卓绝的多年奋战后,小湾工程已跨入了高潮期,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这是因为我们必须把小湾建成一座第一流工程的要求来衡量的。对小湾,我们不能只考60分,一定要向国家做出一份最高分的答卷,这就绝对不是易事了。”他的这番话并不是“官话”,也不是“套话”,真正认识小湾的人能够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尽管当时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但距大坝浇筑至顶、蓄水发电、竣工完建、正常运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殊的小湾工程,挑战无处不在,难题无时不伴,唯有坚持不懈努力,慎之又慎,才能夺得最终胜利。

为夺得最终胜利,在对质量提出严格要求的同时,始终具有超前意识的潘总,在工程刚刚跨入施工高潮之时,又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建立具有真正实际仿真能力的数值计算分析系统,结合完善的监测及检测体系,使小湾拱坝始终处于定量受控状态,为蓄水和长期运行提供预测预报,实现“数值小湾”,再创世界新高。

按照潘总这一要求成功建立起的“数值小湾”,及时解决了拱坝建设过程中的若干重大问题,较为真实地揭示了拱坝~坝基系统在施工过程中和蓄水过程中受力状态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关键部位的工作性态。在探索与研究中,还揭示了传统分析理论与计算方法、现行规程规范以及经验与观念,在高拱坝,尤其是特高拱坝设计中的局限性及适应性等问题,为我国高拱坝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实现了我国从世界高拱坝建设大国步入高拱坝强国的宏伟目标!

力挽狂澜 勇闯又一空前难关

小湾拱坝混凝土工程量大(851×104m3)、强度等级高(C18040W9014F90250)、最大浇筑块长近100m,混凝土材料及温控问题突出。大坝浇筑初期,温控措施是依据传统的计算方法及现行规程规范,并参考已建拱坝经验确定的。当坝体浇筑至近中部高程时相继发现混凝土出现裂缝。通过“数值小湾”空前的研究与探索,基于对裂缝成因机制的分析,及时对温控措施作了调整,在成功控制新的温度裂缝不再产生的同时,揭示了我国特高拱坝在温控技术方面值得深思的问题。针对已存在的裂缝,一方面开展大量的监测与检测,查清其空间展布;另一方面,系统分析研究裂缝的时空分布特征、化学灌浆处理效果、裂缝对拱坝整体工作性态的影响及其裂缝自身的稳定性。

2009年3月,刚出院不久的潘总,尽管身体还很虚弱,但他一直牵挂着小湾拱坝的安全,花了整整一天听取我们对上述工作成果的汇报,在深入了解并探讨了诸多相关问题之后,他急工程所急,针对出现裂缝后的小湾拱坝是否还能按计划蓄水、安全运行,这一水电界极为关注的重大问题,果断决定主持召开第十次设计顾问组会议。

第十次设计顾问组会议如期举行,专家们对我院提交的一系列相关报告进行了认真讨论和研究,指出:受传统技术观念的束缚和认识的局限,过去的经验面对新的超级工程,还不足以事前掌握一切,是小湾拱坝未能防止温度裂缝产生的主要因素,其教训及成功控制未再产生新裂缝的经验已成为水电工程界的宝贵财富;采用化学灌浆对裂缝进行全面处理后,小湾拱坝的整体性得到恢复,可以在动态监控下,实施分期蓄水。

此后,经过严格的蓄水验收程序,小湾工程终于开始分期进行了蓄水。紧密追踪蓄水过程的“数值小湾”研究成果表明,坝体温度裂缝随蓄水位上升逐步趋于压紧闭合状态,裂缝稳定。

潘总始终关注着小湾拱坝的蓄水运行安全,每次去看他提及最多就是小湾拱坝的安全监控情况。值得欣慰的是,潘总生前已得知小湾拱坝在高水位运行工况下安全稳定;我国在建的特高拱坝相继及时调整和修改了相关温控设计,并付诸实施,没有出现小湾拱坝类似的温度裂缝!遗憾的是,曾经许诺要陪潘总站在小湾坝顶俯瞰碧波荡漾的高峡平湖,未能如愿!

谈起潘总与小湾工程总有说不完的事,难以止笔!作为集众多世界级技术难题于一身的小湾工程,从前期的勘察设计到开工建设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坎坷不平,真可谓“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小湾工程是极其艰难的,但也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始终得到了潘总和谭总等老一代水电专家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他们所倾注的心血,非此拙笔所能述尽,谨借中国水力发电学会悼念潘家铮院士出版专著之际,表达我们对潘总最崇高的深深敬意及深切缅怀!

作者为: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小湾工程设计总工程师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电站查看更多>水电工程查看更多>梯级电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