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市场正文

十八大之电力通信网的中国特色

2012-11-12 09:39来源:北极星电力软件网关键词:电力通信信息化十八大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因此,电网业务应用的转型是“十二五”期间电力通信网规划的着力点。随着业务IP化的演进,通信服务业务和信息化业务正逐步从专线向网络互备的运行方式转型。同时也应看到,电力系统业务自身的特点,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业务应用特征兼备,采用基于FDM波分的OTN技术和基于传统TDM的SDH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使电网业务应用更加灵活,业务重点突出,更加符合坚强智能电网业务应用的需求。

网络技术转型

优质网络是电网企业转型的根基,缺少网络的支撑,转型将成为“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作为电网信息和通信技术支撑作用的电力通信网,同样需要坚强、优质和覆盖全面的网络资产,更好地服务于电网的发展。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新的技术不断引入,网络更新换代频繁,从以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为标志的传统通信网络到以IP为标志的新一代通信网络,从新一代通信网络再过渡到面向融合的NGN,网络不断向融合化、带宽化、智能化、布局扁平化、功能层次化、业务灵活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因此,电力通信网的发展趋势将是多种网络并存和逐步趋向融合,以光纤作为高带宽低损耗的传输介质,光纤化、无线化、智能感知、灵活组网和低成本为特征的网络技术,在向电网提供全业务方面起到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通过上述趋势分析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电力通信网络技术融合的主要内涵是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表现为技术上相互吸收并逐渐趋向一致,业务上相互渗透和交叉;网络层次上实现互联互通;应用层上使用统一的通信协议,严格保障业务服务质量。因此,规划人员首要的工作便是结合电网业务需求,确定完整、先进、统一、层次分明的新一代网络技术体系。这一体系从广义上分为业务层和网络传送层,狭义上可以自上而下细分为业务层、控制层、承载层、传送层、接入层和终端层6个层面。业务层应建立灵活、开放、融合、可信的业务提供平台,其中涉及API、融合业务平台等技术;控制层应形成业务、控制、承载分离的、统一的网络结构;承载层要建成统一的、可控能控的、多业务的IP承载平台;传送层将实现大容量、智能化和多业务的传送能力;接入层将实现低成本、多样化、无缝接入的宽带网络;终端网络层将实现多业务融合、个性化、智能、低成本的终端网络,包括家庭网络、融合终端、传感器网络等。

在电力通信网络技术转型过程中,网络新技术应用于网络的各个层面,其主要包括以ASON,OTN,OADM等为代表的智能光网络技术,以GM-PLS,PTN,EPON/GPON等为代表的新数据网技术,以OFDM/OFDMA为代表的无线宽带技术和基于Internet、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EPC(ElectronicProductCode,电子产品码)的物联网技术,他们将共同构建电力通信网的技术体系,通过对单域网络和多域网络控制平面建立模型、建立智能光网络的路由和波长分配、数据协议桥接TDM域和分组域、基于软件的动态QoS功能和流量控制、基于LTE技术的灵活的无线接入服务网,使今后的电力通信网的网络功能和网络效率得到发展,对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起到更好的技术支撑作用。因此,电力通信网络技术转型成为下一代网络建设的先决必然条件,应引起通信规划人员的关注。

运行模式转型

从电信行业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来看,运营商正从新技术应用者的角色定位转变为新技术的创新者,技术研发部门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技术研发投入方面,运营商积极加大科研投入,不断完善自身技术研发体制,重视针对不同业务运行模式的研究与改进,提高网络运行效率和业务的可靠性,并与上游设备商和下游终端用户合作,以集成创新和产品创新为核心,迅速完善自身网络性能及新技术的更新,使其资产更加优良。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通信查看更多>信息化查看更多>十八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