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输配电智能变电站评论正文

深度 | 方法论视角下的“十五五”大电网规划

2025-05-21 16:42来源:电联新媒作者:杨彪等关键词:电网建设特高压智能电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随着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及新型电网的不断推进,电力系统的结构形态、运行控制方式及规划建设与管理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这场变革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上,还涉及能源结构的优化与电网管理的现代化。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中,“十五五”期间的大电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承上启下,连接着过去和未来,也是推动能源转型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此外,“十五五”大电网的构建还涉及复杂的规划和设计问题,需要统筹谋划路径布局,要科学部署、有序推进,综合考虑能源政策、市场机制、技术进步和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确保电网的长期稳定运行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文章来源 微信公众号:电联新媒)

深刻认识“十五五”

大电网规划的复杂性

与过去的电网规划相比,“十五五”大电网规划面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多维不确定性因素逐渐增加,对“十五五”大电网规划的安全运行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进一步提升电力系统的气候韧性,统筹电网内部运行控制新要求、外部环境风险新规律,从源端事件建模、系统致灾机理、安全风险评估、多元协同规划、灾前预防控制以及停电应急恢复等多方面开展研究,降低因极端事件引发大面积停电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补强非常规安全防御短板,谨防“黑天鹅”事件。同时,电力系统“五高”特征(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新型主体、高比例电力电子器件、高数智化要求、高概率极端场景)不断深化,新能源装机规模快速增长,将导致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难度增大,需要不断优化区域电力生产结构,提升电网互联水平和韧性,强化需求侧自调节能力,以应对新能源波动性风险,预防“灰犀牛”事件。

二是“三新”体系(新型电网、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为“十五五”大电网规划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十五五”大电网规划需要在理念、技术、模式和体制机制上进行全面创新,以推动能源电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新型电网是基础,新型电力系统是核心,新型能源体系是目标,“十五五”大电网规划要搭好三者互联互通的骨架,支持新型电网、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相互依存、协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能源行业工作者要从传统的“源随荷动”理念向“源网荷储”协同互动模式转变,不仅要考虑规模和布局,还须将源网荷储功能定位与技术创新作为一体化规划的重点,在理念上“拓荒山”。新型电网的发展依赖于技术创新,因此,要加快推动数字技术与能源系统的深度融合,基于大模型技术提升规划的精准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同时为新能源接入、复杂电网结构管理和客户服务提供支持,以技术创新驱动行业“攀高山”。要与电力市场化改革相结合,推动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同时,考虑区域协同与整体布局,实现国家能源优化配置,兼顾安全保供、新能源消纳、产业发展、安全环保和经济性等多元目标,以新业态和新模式“赴群山”。

在构建未来能源网络的策略与实践中,方法论视角的引入可为“十五五”大电网规划研究提供分析框架。方法论在电网规划研究中的应用,正是通过构建一个理论基础,更好地服务于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新型电网的建设。

坚持系统性谋划,下好“一盘棋”

系统观点和系统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集中体现和重要内容。坚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规划,有助于以新的电网发展方式带动电力系统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动能源系统向更加安全、高效、经济、环保的方向迈进。与此同时,大电网建设关联度高、协同程度强,既不能单打独斗、急躁冒进,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有坚持系统观念,才能把握好战略重点,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更好地发挥系统集成效应。根据系统方法论,系统的整体功能并不是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取决于要素之间的结构是否合理,进一步建设大电网就必须把各个要素放到系统的整体中,着眼于改革的全局性和整体性进行统筹和谋划,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单打独斗和单兵突进。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点:

一是要立足《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进行电网规划。202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能源法》第二章就用了六条规定以明确能源规划的要求,对于“十五五”大电网规划具有十分深刻的指导意义。其中在第十五条明确说明要发挥能源规划对能源发展的引领、指导和规范作用,并规定了能源规划的范围;第十六条确定了全国综合能源规划组织编制的部门;第十七条对第十六条进行了补充,规定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能源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全国综合能源规划、相关全国分领域能源规划、相关区域能源规划,组织编制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能源规划;第十八条规定了编制能源规划的要求;第十九条明确了能源规划的审批步骤;第二十条明确了能源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方案。

二是必须基于“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进行电网规划。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和安全角度出发,深刻洞察了能源发展的大趋势,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这一战略包括: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以及全面加强国际合作。这五个方面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一个内在统一且具有系统性的整体。在这一战略指导下,电网规划必须综合考虑能源消费的优化升级、能源供给的结构调整、能源技术的创新突破、能源体制的深化改革以及国际合作的拓展深化。具体而言,电网规划应注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清洁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和高效利用,加强智能电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优化能源管理体制,提升能源系统的整体效率和安全性。同时,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国际合作,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能源发展新格局。通过这一系统性、全局性的规划思路,确保“十五五”期间大电网的发展既符合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的要求,又能有效支撑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坚持辩证法,用好“两山论”

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指导“十五五”大电网规划的强大思想武器。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能力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衡。因此,当前在进行“十五五”大电网规划时,必须善于运用辩证的基本方法,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辩证法的应用不仅体现在对矛盾双方的深刻认识上,更在于通过动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规划者需在电网扩展与资源节约之间找到最佳契合点,既要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又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例如,通过优化电网布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从而在保障电力需求的同时,降低碳排放和生态破坏。此外,还需注重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推进,建立健全绿色电力发展的长效机制,确保“十五五”大电网规划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共生。

“十五五”大电网规划要以“两山论”为原则,方能在电网规划中做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两山论”的理念通过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跳出传统的二元对立的生态悖论,站在协同共生的角度,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推动中国走上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两山论”形象地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来阐述其休戚与共关系。其丰富的实践内涵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论述了在实践中物质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了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经济发展转向追求两者利益协调统一的“绿色发展”。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电网规划需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推进。首先,规划过程中应优先评估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确保在开发建设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其次,通过技术创新和智能化管理,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再次,还需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确保在电网建设过程中,对受损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修复和补偿。最终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使电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共同促进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

坚持前瞻性科学性谋划,

走好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十五五”期间,电力系统的平衡变得更加复杂。从负荷特性看,电力系统呈现出明显的“多高”和“多峰”态势,预计电力负荷曲线的峰谷差将持续扩大,负荷尖峰化现象日益显著。从供应侧来看,风光波动性占比逐渐提高,波动性可再生能源在未来电力系统中的发电占比将进一步提升。从电力电量平衡看,“就地平衡、就近平衡为要,跨区平衡互济”的特征愈发突出。因此,电力系统的规划与运行必须更加重视灵活性和适应性。既要加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利用先进的监测和控制技术,实时调整电网运行状态,以应对负荷波动和新能源的不确定性,也要优化储能系统的配置,利用储能技术来平抑负荷的峰谷差,提升电网的调峰能力,还要加强区域间的电网互联互通,构建高效的跨区域电力调配机制,确保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更要强化政策引导和监管,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一是多场景下规划“十五五”大电网,提升系统韧性。“十五五”期间,在高比例、高渗透率新能源发电和高破坏性极端天气灾害的双重作用下,新型电网必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典型和极端运行场景,提升“十五五”电网在“黑天鹅”场景下保障负荷可靠用电、系统稳定运行的能力极为紧迫和关键。在上述背景下,针对极端场景及典型场景下新型电网的韧性响应过程,尤其是围绕极端场景出现前的预评估和预防、极端场景侵袭过程中的电网应急响应、极端场景侵袭结束后的系统恢复三个关键阶段应进行相关研究,以此评估极端场景及典型场景下“十五五”大电网规划的韧性及提升措施。

二是多目标下规划“十五五”大电网,提升系统前瞻性、科学性。电网作为源网荷储的连接平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十五五”大电网规划前瞻性出发,未来电网必定能够实现交流、直流各电压等级电网的协调发展,以及分布式新能源和微电网的可观、可测、可控。此外,还需综合考虑安全、绿色、经济、共享等多重目标,加速塑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电力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从“十五五”大电网规划科学性出发,电网通过配置储能来改善负荷用电特性和新能源出力特性,实现源网荷储有序、高效协同调节,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数字革命与能源革命的深度融合,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安全-经济-低碳”约束下的电网架构,推动电网在形态、技术、产业等维度进行创新,探索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新型电网一体化发展的推进策略,形成电力行业新质生产力,为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原标题:深度 | 方法论视角下的“十五五”大电网规划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网建设查看更多>特高压查看更多>智能电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