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评论正文

对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2013-02-06 10:07来源:中国能源报 作者:景春梅关键词:能源能源消费新能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我国未来能源发展战略应明确的

几个重大问题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阶段,未来10-20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公共交通和居民生活对能源的需求必将不断增加,在中长期内将面临需求增长和供给不足的矛盾。在内、外环境发生快速变化的情况下,未来我国能源战略需要在能源生产、消费、输送、结构、体制机制等环节明确以下几个重大问题。

(一)能源生产:兼用两个市场还是能源自给?近十年来,我国石油、天然气等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即使是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也出现大量进口,能源自给率下降,能源安全形势堪忧。由于需求旺盛且不掌握定价权,近年来我国在国际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的背景下付出了巨大的能源采购成本,并不时受到“中国能源威胁论”杂音的干扰。因此,在能源发展战略上,是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继续扩大进口,还是致力于提高自给率走能源独立之路,是个必须要明确的重大问题。

(二)能源消费:节能如何落实?我国节能潜力巨大,以往相当长时期内我们对节能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实际上,能源需求的基本公式应该是:能源需求量=节能量+能源供给量。在能源需求量既定和资金量有限时,要保证多少能源供给和多少节能,取决于投入。也就是说,政府投入和公共政策的引导,对能源消费至关重要。近几年,我国将节能优先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开始控制能源强度和消费总量。但从落实情况看,效果不是很理想,资金投入不够,行政手段多,市场手段少,还没有建立起从企业到个人自觉节能的长效机制。

(三)能源输送:集中式远距离输送还是分布式就地利用?由于能源负荷中心与能源生产中心呈逆向分布,我国对新能源电力采用了“大规模—高集中—远距离—高电压输送”的开发模式。集中式远距离的能源输送方式不仅需要大量投资,也产生了严重的并网和消纳的问题,而且长距离线损和层层变损对整个大系统,特别是对受端电网安全运行和电能质量会带来较大负面影响。从电能属性看,间歇性、随机性和稀薄性的特点决定了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电力宜采用分散开发、分散利用的发展思路,就近接入中低压电网,就地、就近消纳,世界上新能源利用率高的国家莫不如此。北欧诸国风电机组星罗棋布、三三两两,有许多是单台接入20千伏-10千伏以及电压等级更低的电网,大都直接接到供电系统。德国光伏发电容量2011年底达到2300万千瓦,与我国三峡水电站装机规模相当,基本上也都是分散建在用电户屋顶,分布式接入系统。我国今后的能源规划和产业布局是否应该重新评估能源集中式输送和分布式利用的利弊,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四)能源结构:怎样处理传统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关系?发达国家近几年来清洁能源发展很快,页岩气革命正在改变美国能源结构乃至世界能源版图。在此背景下,我国如何处理传统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关系,如何应对美国页岩气革命的影响?应该看到,欧美国家之所以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一个大的前提是这些国家已基本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总能耗不再增长,或者是增长很少,新兴能源主要是补充和逐步替代增加部分的化石能源。而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火电为主的电力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加上本身的技术和经济性约束,新能源在相当长时期内只能作为传统能源的补充能源。因此,现阶段我国应正确评估新能源市场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在积极发展新能源的同时,实事求是、科学谋划,进一步加大对传统能源的清洁化改造力度,并加快油气资源开发,确立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主、新能源为补充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

(五)能源体制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还是以市场手段为主?目前,我国能源生产、消费、输送、价格机制等多个环节依然采用计划手段进行管理和调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很不充分。例如,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管网运行,电力的输送和销售均由国企垄断经营,发电量依然由各地方政府采用计划手段进行分配,而能源终端消费价格也基本由政府制定。这些计划方式和行政手段在市场化改革推进了三十多年的今天,已在各自的产业链中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和矛盾,严重地影响到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对于能源发展的调控和引导,是以行政手段为主还是以市场手段为主,越来越迫切地成为我们必须要回答的重大问题。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查看更多>能源消费查看更多>新能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