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市场正文

能源与气象的“大婚时代”悄然来临

2013-02-22 14:28来源:中国气象报关键词:新能源风能太阳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大胆想象”嫁接新能源

1968年,美国科学家彼得格拉赛(PeterGlaser)首先提出了建造空间太阳能电站的构想,其基本思路是:将无比巨大的太阳能电池阵放置在地球轨道上,组成太阳能发电站,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转化成电能,然后将电能转化成微波能,并利用微波或无线技术传输到地球。

如果是这样,无论刮风下雨,太阳能都能24小时不间断供应。美国、日本、欧洲都在积极研制,这就必须克服航天、卫星、空间太阳能转化等技术难题,解决高额的经济成本,还要避免对空间环境的破坏。

目前,我国空间太阳能电站研究刚刚起步。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主办的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技术全国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提出了我国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路线图”。未来40年,可能研制我国第一个商业化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实现空间太阳能电站商业化运行。

如果你敢想,将有更多的领域、资源嫁接新能源。你一定见过风能发电的风车,一排排拔地而起、迎风而建,但现有的风能发电只能收集100米左右近地面的风能。如果将这些风能发电设备移入空中,将会有更多的风能供利用。科学家预计,2020年,巨大的空中风电系留气球空中风机、放风筝、旋转木马都能将几百米外的风能传到地面发电。

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量远远超过目前包括大多数地区在内的全球能源供应需求。据研究,目前,全球仅有不足2.5%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量得到利用。

今年5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可再生能源与减缓气候变化特别报告》指出,2050年,可再生能源对低碳能源的贡献将超过核能以及采用碳捕获和储存技术的化石能源。如果有正确的政策保障,到本世纪中叶,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主要能源,并能满足15%至80%的全球能源需求。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