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人物正文

陈英民:浸润核电40年

2013-04-01 09:26来源:上海国资关键词:核电厂核电站核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陈英民这个年近8旬的老兵,正在进行第四代产品试制和第五代原理研究,提早5—10年培育别人难以复制的优势

在上海电气第一机床厂有限公司(简称“一机床”),总工程师陈英民被大家戏称为“大熊猫”,“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从事核电的‘老把式’,我们要好好保护的。”

陈英民是中国第一台核电——秦山核电站设备制造期间从事核电的,迄今已40多年。1995年即到退休年龄的他,十多年来退而不休,一直工作在一线,每天与普通员工一样,赶100多公里路到位于上海临港的工厂上班。

“员工几点到,他也会几点到;员工几点下班,他也几点下班。”说起陈英民,一机床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李蕊满脸崇敬。“在我们公司,陈老总是解决各部门解决不了问题的‘钥匙’。”无论哪方面的问题,汇总到他那里,都会一一找到答案。“我们内部戏称,进他办公室是要排队的。”

然而,陈英民却说:“我就是一名核电事业的老兵,能发光发热就发点光和热。”

承接任务

对于核电设备制造,实际上陈英民可谓半路出家,临危受命。1952年就进入一机床工作的他,1981年接到核电堆内构件承制任务时,已从事机床制造近30年了,但并未太多地接触核电。

一机床承接的堆内构件承制任务,来自“728工程”,也就是秦山核电站这个中国首台自主设计制造的30万千瓦核电站。因周恩来总理是1970年 2月8日同意上海筹建核电站的,“728工程”故此得名。上海市为这一工程下达了377项科研任务,涉及69个单位。一机床当时并不在内,而是时隔十年之后的1981年底,国家正式批准建设“728”工程时才进入了承制名单。

当时,“728”工程关键设备之一的堆内构件需要重新定点,一机床即被上海市机电工业局看中,但对接不接这一任务,厂里有两种意见。

反对意见认为,承接任务有很多困难,研制时间短(比其他主设备承接单位晚了十年),研制经费不足(当时国家拨款的“728工程”技改经费分配已基本接近尾声,一机床只获得120万元,对于研制堆内构件只是杯水车薪),核电制造技术基础差(没有其他主设备厂那样的10年摸索期),缺乏不锈钢加工焊接经验,以及经济政治风险大等等。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