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人物正文

陈英民:浸润核电40年

2013-04-01 09:26来源:上海国资关键词:核电厂核电站核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当时,陈英民和孙忠飞以及上海核电办一位负责人同去北京401所参加投标。由于第二天才有结果出来,当晚三人在招待所里心事重重:这个项目如果拿下,就可以有3000多万元的科研经费,足以让一机床的核电板块再支撑三四年。吃过晚饭,为了缓解紧张的心情,三人决定掷硬币猜结果,字面朝上即为中标。结果,硬币被抛到了床下,三人挪开床见是字面,顿时欢声跳了起来。“中标了,中标了。”第二天一早,从电话得知真的中标之后,三人高兴的心情难以形容。

之后,401所还有一个先进的研究堆(CARR堆)投标,因一机床的竞标价格高出一倍,项目就给了其他竞争单位。但时隔两年之后,那个项目的关键部分并没有完成,经过相关协调仍无法落实。无奈之间,401所找到了一机床,希望他们把合同接过去做。当时,一机床有3种看法,一种是不做,看竞争对手的笑话;另一种是做,但要加钱;第三种是要诚信,维持原来的竞标价格。陈英民觉得,任务说到底是国家的,作为国企要急国家之所急。最终,一机床维持原来投标价格、周期不变接下了合同,成就了核电业内的一段“佳话”。

云开月明

从1989年到2004年,陈英民伴着一机床度过了14年无核电任务的日子。没有人知道,这种只发基本工资的日子还要等待多久;也没有人知道,为保持这支核电队伍所付出的努力,到底值不值得。

但所有的付出总是会有回报的。在艰难坚守14年之后,一机床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经过长期酝酿,2003年中国将核电发展战略明确为“适度发展”,并在2006年调整为“积极发展”。这对一机床和陈英民无疑是个好消息。因为企业终于可以吃饱饭了,从不定期的多年制造一套堆内构件,到每年可以制造多套。其上级主管单位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及时抓住战略发展机遇,于2004 年底将一机床的核电板块和上海先锋电机厂核电、军工板块重组为上海第一机床厂有限公司。因为两厂制造的核电产品——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同属于反应堆堆芯设备,且都是构成反应堆核反应控制驱动线上的设备,工艺特性和管理模式有很多相似之处。

“两厂合并后,经历了艰难的磨合;但实践证明,这一整合是成功的。”陈英民说,2005年初,一机床的年产规模为2.5个机组;经过原地技改,2006年就上升到了年产4.5个机组。

后来,由于市区万荣路原厂址的产能限制,上海电气对核电产业战略作了大调整,于 2006年在临港开建扩能新厂房。2008年新厂房落成后,一机床提出“百日行动计划”,边搬迁边生产,当年就生产了3套机组,创下了新的生产纪录。迎来生产发展的新起点后,一机床进而将每年的产能调整为8-10套机组,由此生产能力跃居世界第一。“在核电强国中,美国历史上年产5套左右,法国也是5套左右,一机床的产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谈起目前一机床的历史性发展,陈英民一脸自豪,“在国内市场,我们更是占据了100%的份额。”

更加喜人的是,一机床的效益大幅提升。过去多年生产1套堆内构件,如今1年生产8—10套,产能提升了几十倍;销售收入则从2005年的8000余万元,增长到2012年10.5亿元,大约是7年前的12倍。

但陈英民并不满足,这个浸润核电40多年、现已年近8旬的老兵,目前正与一机床一起进行核电四代(高温堆、快堆)的产品试制和五代的原理研究。 “我们要比竞争对手早5—10年进行新的堆型开发,培育别人难以复制的优势。”同时,要坚持不懈地开发新的品种。“核电毕竟是容易受风吹草动影响的产业, 没有或者少核电任务的日子怎么过,也要有所准备。”陈英民坦言。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