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报道正文

韩媒披露:97年台湾谋划输出朝鲜核废料

2013-05-24 14:47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关键词:核废料核电站台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与韩国建交后,心怀不满的台湾当局企图通过与朝鲜接近,给中韩关系打进一颗“钉子”。1997年,台湾谋划在朝鲜倾倒核废料,公布后在东北亚激起轩然大波,一度引起美国介入。最近,韩国《新东亚》杂志详细披露了此事的来龙去脉。

兰屿变成“辐射岛”

上世纪80年代,台湾岛内相继建成3座核电站,每座核电站年产4。5万桶固体核废料。为了让这些放射性残渣有个安身之地,早在1979年,台当局就开始在距本岛约70公里的兰屿兴建核废料储存设施,该岛面积仅45平方公里,居民都是波利尼西亚语系的达悟人。为了顺利倾倒核垃圾,台“原子能委员会”对兰屿部落长老隐瞒真相,说要建造“罐头厂及军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直到1982年5月,首批288桶废料运到兰屿后,当地居民才发觉上当。到1987年,兰屿储存的核废料已达4700桶,并继续以每周一个航次、每航次6个集装箱(228桶)的速度递增。

各国和地区对低放射性核废料的处理较为简单,主要是经焚烧、压缩、固化后装进大型金属罐,以便在浅地层掩埋;对高放射性核废料的处理方式则有“再处理”和“直接处置”两种选择,前者是从核废料中回收能够再利用的原料(如可制造核武器的钚),“直接处置”则是指将废料深埋,一般要经过冷却、干式储存、最终处置3个阶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国家通常是将核废料直接沉入公海的海沟,由海水稀释毒性;台湾起先也想循例把核废料桶暂时“寄存”在兰屿一段时间,再抛进大海,但随着切尔诺贝利事故后全球反核声浪高涨,顾及“环保形象”的台湾未敢将此方案付诸实施,只好继续向兰屿堆放核废料。到上世纪90年代初,兰屿已堆积了9。7万桶核废料,成了名副其实的“辐射岛”。

放置在兰屿的核废料具有相当的危险性,属于“废料管制”范畴。更致命的是,随着时间推移,不少废料桶开始锈蚀,导致核物质外泄,当地妇女屡屡生下弱智儿和畸形儿。由于当局推三阻四,愤怒的兰屿居民开始采取更加激烈的抗争方式,而且得到在岛内日益得势的民进党支持。内外交困之下,执政的国民党终于承诺在2002年前将核废料全部运回本岛,可是,有关部门在岛内新选出的5处储存地点均遭当地人强烈抵制。于是台湾转而向海外寻找合适的埋藏地,先后与俄罗斯、马绍尔群岛接触而未果。

台当局为何看中朝鲜

1996年9月,事情突然出现转机朝鲜主动向台湾提出,可帮助后者处理核废料。起初,双方因语言上的障碍,对协议文本无法达成一致,台当局紧急动员10余名翻译,花了一天一夜整理出与核处理有关的法规,确保谈判继续推进。经过4个月的密商,时任台湾电力公司副董事长蔡茂村和朝鲜核安全监督委员会局长李学淳(音)签署协定。

1997年1月13日,台电公司公布将核废料运往朝鲜的决定,合作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台湾于1999年向朝鲜运送6万桶核废料,支付7500万美元处理费;第二阶段再向朝鲜运送14万桶,支付1。52亿美元,所有核废料掩埋在朝鲜黄海北道平山废弃的煤矿坑道内。台湾还将向朝鲜提供价值240万美元的检测设备,核废料运输过程则由朝方负责。

台湾与朝鲜达成核处理协议,是与当时的地区局势紧密相关的。上世纪80年代末,韩国政府推进“北方政策”,中韩关系快速升温,双方间接贸易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与此同时,由于苏东阵营瓦解,陷入孤立的朝鲜面临严重的政治困境与经济衰退。1988年,台湾“经济部”在向李登辉提交的一份报告中称,考虑到韩国与中国大陆关系升温,台湾不妨考虑与朝鲜发展贸易关系。1990年9月北京亚运会结束后,中韩确立正式关系已是大势所趋,作为回应,同年11月23日,台湾“行政院”宣布开放台商与朝鲜直接贸易,由台湾“立法院”和经济界人士组成的代表团随即获得访问朝鲜的签证。

1992年8月24日,中韩建交。时任台“外交部长”章孝严(蒋孝严)声称“这是一件不可原谅的事情”,暗示台湾与朝鲜将加快经贸关系正常化进程。1993年7月28日,一艘朝鲜货船驶入台湾港口,装载商品后起锚返航。次年5月,台湾与朝鲜决定互设贸易代表部,双方还签署了航空合作协议。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