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网信息化智能化评论正文

北斗产业化需要新路线图

2013-06-25 09:50来源:中国电子报关键词:信息化GPS芯片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核心技术缺失产业规模化水平低

当前我国卫星导航产业链中最薄弱的是缺失芯片、OEM板、模块等硬件核心技术,卫星导航产业不仅是系统上的竞争,更是应用与服务的竞争。

我国北斗产业链条初步形成,核心问题亟待解决。北斗产业链包括空间卫星、地面配套系统、终端设备以及运营服务。国家负责投资完成北斗导航卫星的研制发射以及地面系统的建设,形成北斗导航卫星星座的基础设施。整个产业链包括空间系统、地面配套系统和应用系统,其中应用系统产业链包括基础产品天线、芯片、板卡等、终端设备、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等主要环节。从产业链条来看,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初步形成了从芯片制造、导航地图、终端到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的产业链条。但北斗卫星导航应用发展还存在着北斗基带芯片研发起步较晚、终端设备成本高昂、基于北斗的行业应用整体解决方案还不完善等核心问题。

芯片等硬件环节缺乏自主核心技术,成本高昂。北斗导航芯片由基带芯片与射频芯片两部分组成,能否自主设计北斗专用的集成化芯片将是产业成熟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当前我国卫星导航产业链中最薄弱的是芯片、OEM板、模块等硬件核心技术缺失。2010年以前,北斗一代终端所用的最关键的基带芯片和射频芯片主要是通过对国外进口离散器件二次开发和集成而生产出来的基带处理模块和射频收发模块,核心专利技术大部分掌握在瑟浮、高通等国外企业手中,短时间内超越难度较大,加之北斗芯片生产尚未规模化,使其成本高昂。目前民用北斗模块的价格普遍在几百元,而GPS模块国际价格约2~3美元,再加上关税等也就40~50元人民币,北斗模块需降到100元人民币以下才能有市场竞争力。随着北斗ICD的开放和北斗市场的逐步成熟,国外企业逐渐进入该领域并生长推出高性价比的北斗基带芯片,对本土导航芯片的研制和发展构成新的威胁。

终端设备性能有待提升,用户规模偏小。在终端产品领域,终端产品进入壁垒相对较低且企业间竞争激烈,从事终端产品研发的厂家规模大多尚较小。由于当前各种技术限制,北斗系统的接收芯片暂时还无法做到与GPS一样小巧,导致硬件体积较大,这对北斗系统进入民用,特别是手持设备领域造成不小的挑战。同时,目前北斗终端精度和稳定性不高,指标参数和抗干扰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特别是终端芯片比国外GPS芯片大概要贵3~4倍,明显增加了制造成本,不利于北斗终端产品与GPS的竞争,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从产品使用规模来看,北斗一代市场规模较小,主要为国防安全和特定行业应用。北斗二代终端正处于测试、定型阶段,产品化在不断推进过程中。虽已经实现小批量供货,但北斗二代终端在国防应用中未进行大规模采购,用户规模依然偏小。

运营服务发展空间巨大,开发程度不足。北斗系统最终的功能实现是以行业应用软件为基础,将导航定位产品、技术与用户的业务流程有机结合,提供导航、定位、授时和通信服务功能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卫星导航产业不仅是系统上的竞争,更是应用与服务的竞争。目前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系统已在国防信息化建设、水文测报、电力调度、海洋渔业、管道监测、气象监测等领域得到较多应用。与卫星导航产业发展相对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系统和运营服务处于起步阶段。上述这些国家的导航产业的总产值中,大部分由导航服务业所创造,其产值能够大约占到整个产业的70%,表明我国在该领域发展的市场空间巨大。我国北斗系统在集成和运营服务上,基于行业需求和北斗系统,有针对性地集成软硬件和平台建设在内的整套解决方案的能力和经验还不足,如何融合通信系统、因特网、地理信息系统和其他系统从而产生卫星导航新应用、新服务、新系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