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网信息化自动化技术正文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综述

2013-09-16 13:29来源:米尔自动化网关键词:变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通信技术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 第二阶段:面向功能设计的分布式测控装置加微机保护模式

第二阶段始于90年代初期,单元式微机保护及按功能设计的分散式微机测控装置得以广泛应用,保护与测控装置相对独立,通过通信管理单元能够将各自信息送到后台或调度端计算机。特点是继电保护(包括安全自动装置)按功能划分的测控装置独立运行,应用了现场总线和网络技术,通过数据通信进行信息交换。此系统电缆互联仍较多,扩展性功能不强。

(3) 第三阶段:面向间隔、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设计的分层分布式结构模式

第三阶段始于90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及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采用按间隔为对象设计保护测控单元,采用分层分布式的系统结构,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分层分布式自动化系统。目前国内外主流厂家均采用了此类结构模式。110kV以下电压等级变电站,保护测控装置要求一体化、110kV几以上电压等级保护测控大多按间隔分别设计,对超高压变电站的规模比较大的系统,为减少中间环节,避免通信瓶颈,要求装置直接上以太网与监控后台通信,甚至要求保护和监控网络独立组网,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和面向对象设计,系统配置灵活、扩展方便。

2.2 分层分布式技术成为潮流

若按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二次设备分布现状可纵向分为三层:变电站层、网络层、间隔层;也有厂家或学者将网络层归入变电站层进行描述,即纵向分为变电站层、间隔层二层。

(1) 变电站层横向按功能分布为当地监控、保护信息管理及远方通信。变电站层功能分布的形式取决于网络层的结构、变电站电压等级以及用户的实际需求。

当地监控功能作为当地运行人员的人机交互窗口,以图形显示、报表打印、语音报警等各种方式实现当地的“四遥”。通过“五防”系统联锁控制开关及刀闸的跳合,并对断路器合闸操作自动检同期, 按VQC原理调节变压器档位或投切电容器组,以及与MIS系统安全联接实现信息共享。

保护信息管理功能作为当地继保人员的人机交互窗口,也可以图形显示、报表打印、语音报警等各种方式对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的运行状况如装置是否故障、定值是否改变、采样是否准确等进行实时监视,根据运行需要决定保护投退和定值修改,故障发生后通过故障录波及保护动作信息进行故障分析和诊断。

远方通信功能是将当地监控和保护信息管理功能通过通信在远方实现,是变电站实现无人值班的前提条件。远方监控和保护信息管理功能同样可以各自独立即通过不同的通道和规约分别接至调度中心和保护信息管理主站,也可以合二为一即通过同一通道接至远方主站。

(2) 网络层完成信息传递和系统对时等功能。通过信息交换,实现信息共享,减化变电站的设备配置,从整体上提高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目前国内外产品流行两种网络层结构:即双层网和单层网结构。

目前采用的现场总线有:Lonworks、Canbus、WorldFIP、Profibus等,速率为1~12Mbps;以太网通信方式,速率大多为10Mbps/100Mbps自适应。现场总线具有使用方便、简单、经济的特点,以太网具有网络标准、开放性好、高速率、传输容量大的特点。但目前由于以太网在性能和应用特点上仍不能完全替代现场总线, 面向实时控制的工业以太网技术及标准正处于研究和制定过程中, 所以现场总线将会和以太网并存相当长时间。

(3) 间隔层主要是继保、监控设备层。可集中组屏也可分布在各继电保护小间内或安装在开关柜上。继保、监控既可以各自独立也可以合二为一。它对相关一次设备进行保护、测量和控制,响应就地层、变电站层、远方主站的操作要求,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处理上送,并在变电站层、远方主站控制失效的情况下仍能完成保护、测量和控制功能。

三层之间的关系。变电站层、网络层、间隔层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变电站层功能的实现依赖于网络层和间隔层的完好性;但是间隔层功能的实现,特别是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的功能的实现决不能依赖于网络层和变电站层;远方主站监控功能的实现应不依赖于变电站层设备。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变电站自动化查看更多>监控系统查看更多>通信技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