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运维评论正文

能力建设与标准检测认证——北京国际风能大会展中报道

2013-10-18 22:58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力建设标准检测北京国际风能展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现在我们来给大家讲一讲怎么去进行这样的测试。我们会从旋转叶片方面给大家做一些展示。这是我们现在最先进的,全负载疲劳测试,这是一个70米的旋转叶片,这是现场工作的照片情况,这是我们最长的长度了。这是一个疲劳测试,当然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长期过程,我们会长达几周甚至一个月的进行疲劳测试,同时会把测试也加入进来。但是它得出的数据和结论对我们非常有帮助。这是我们对整个过程要进行完善的监控,要收取数据,同时要采用合适的分析方法,比如非破坏性的分析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还会用一些超声波的检验,还有一些热能的检验等等等等。

我们必须在取得资格认证之前,必须要有一个全面完整的测试。我们必须要考虑到中间的过程到底应该怎么做。这个时候我们需要针对客户的要求,提出符合他们要求的一些解决方案。当然同时也给他们一些尽量有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

这些都是我们在进行实地测试时候的一些图片,通过这些测试,我们都会对叶片今后的性能做一个完整的测评。最后包括终极测试,还有一些疲劳测试等等,所有的测试都包括在内。

这是传动系统的测试,包括齿轮箱,主轴,还有发电机等等。所有的部件都要进行相关的测试,这个理念应该是一样的。这只是给大家展示一些测试的主要例子。

这是我们系统的测试,包括测试的范畴,它有运行的时间,出现问题的比例,我们划出一个曲线,在设计当中再进行改进。这样的话我们就知道,一些部件,系统出现故障的频率,时间,周期,就可以更好的来解决,使我们的产品更加的优化。所以这和其他的组件相同,和系统结合在一起进行测试这也是必要的。这也是从整体结合的过程。我们的产品才能在真实的环境当中相关的应对能力。

这是在系统测试过程当中,我们进行的测试,测试一个比较好的组件,在阻断末端进行测试,保证它的功能性。接下来我们测试原型机等等的产品。最后测试它的服务周期,就是它的耐用性。

重点就是在于这三个方面要结合起来,在设计风机的时候,就能够更好的有一个考虑,而且是一个完整的,不会偏颇任何部件的设计。这样使整体设备的寿命达到更高的水平。我们的测试是非常接近现实的,也是面临很多的挑战。

我们的风机可靠性是通过测试来达到的,而且这种测试是非常精细复杂的,动力系统和其他相关设备的测试,在这个过程也正在开发的过程当中。同时我们在将来,在新的情况下,新的使用场景当中,应该会有更多的测试,随着客户的需求发展出来。这是在将来我们看到的非常大的挑战,提升风机的可靠性的工作是没有完结的,是会不断提高的。

主持人:下面请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中国风电项目高级培训专家刘邦祥先生,讲一下中德合作促进的能力建设,风电场的运营教育协作平台项目的总结。

刘邦祥: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在中国进行了30多年的发展性援助的合作。他目前在执行项目有30多个,30多年有几百个合作项目,现在的项目主要在可持续发展领域,法律合作,金融体系发展和保险等领域。

这个项目最初是在2000年前后,中德两国之间签订了风电发展倡议,在2005年开始设立了一个合作项目,合作领域都有各自的重点,在能源公司的合作主要以运行维护的技术为主,以及风电场技术管理来进行合作。和电科院合作是风电并网方仿真标准,风资源预测。

这是我们第一阶段到,2010年与能源公司合作在苏州设立了白露合作中心。

在能力建设方面,开发了一个混合式在线的,和面对面的培训课程,对风电工程师的培训,德方提供了风电机组,在我们张北基地的第一号机组。我们现在风电和太阳能、新能源领域发展虽然很快,但是在中国能源消耗的比重依然很低,所以发展潜力很大。对运行维护人员的需求,因为我们国家装机容量不断的被突破,所以缺多少人预测也不是那么确定的。到现在为止2014年大概需要运行维护人员4到8万人不等。

我们现在所提供的专业培训的风电场运行维护人员,不论是哪种预测,都是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从人员的能力构成来讲,中国装机和美国风电装机大体一致,中国在2011年底已经超过美国,但是发电总量比美国低了不少。除了其他原因之外,运行维护人员的能力,也是一个因素。

所以在2011年,中德两国签订风电合作项目第二期的时候,就把风电场运行维护人员的专业教育和培训平台也建立在项目当中,这个项目就是和中国教育部进行合作,来执行运行维护人员的培训工作。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们确定的业务领域首先是建设培训师资和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改进院校的教学管理和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增强风电运行维护人员职业资格认证的标准透明度,确定了一些合作目标群体,采取了一些策略。希望实现项目所规定的目标,至少有4家合作机构改进了以职业实践为导向的组织风电专业能力和教学基础能力。

我们组织风电的培训师,专业教师进行混合在一起组织培训,使他们按照培训所提供的国际上通用的一些教学课程开发的方法,在框架指导下他们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协作。我们希望企业和院校之间能够产生更密切的人员之间的合作。组织了十几次的研讨,培训活动,还有国际考察,参加活动1200人,12个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这方面的不足是,因为我们得到企业的支持少,企业来派出来的有经验的培训师数量不足,还有职业院校的老师缺乏实践经验。

我们组织老师和企业培训师资组合混合小组,在操作中按照一定的教学框架来参加培训活动,使他们能够在做中学,自己如何感受到企业,培训师,教师在一起来接受培训。这是按照项目来进行的。

第二,是围绕风电开发,专业能力建设,专题性的管理者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和学校的领导者共同到国外考察,考察了德国,新加坡,台湾,促进了学校教学管理者转变教学的观念,促进了企业人力资源经理的转变。

不足虽然个人之间能够建立很好的关系,但是受制于机制还有理念的约束,使一些机制上的合作并不能够深入到像德国那种合作的程度。

第三个策略,推进院校和企业合作开发,能力导向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国家在2004年由劳动部牵头做过风力发电运行检修员的职业资格,现在已经过去了将近十年,风电发展很迅速,这个资格在很多企业看来,在学校也说,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发展的需求,能力构成发生了变化。

中国和德国政府也在进行合作,除了风电之外,还有一系列的机电类职业资格的调整和颁布。另外一个项目就是中德汽车的合作项目。

我们做任何活动,培训、研讨、考察活动,都是与合作伙伴共同策划,在国内的活动由合作的核心院校和核心企业来轮流组织活动,专业教师和企业的培训师共同组成培训小组,一起来完成培训任务,围绕着建设风电系列化专题,以教学方案怎么设计,来组织老师和培训师的共同培训,来推动能力提升。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力建设查看更多>标准检测查看更多>北京国际风能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