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水电水利资源人物正文

张博庭:水电开发、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

2013-11-06 10:54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关键词:张博庭水电开发水电项目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说到水电开发,没有人不会联想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为水电与生态环境有难以理清的不解之缘。很多人认为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其实不然,没有一种人类活动对生态没有影响。无论是种粮食、盖房子、修道路,开采矿藏,这些人类文明活动不仅对生态有影响,而且还对环境有很大的破坏。但是,正因为这些活动往往对环境有一定的破坏,反倒没有人关注它们对生态的影响了。

在发明水电建设的初期,人们曾高度的赞扬它是一种它是一种既美化环境又带来效益的完美工程,似乎是没有缺点的。不过,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水电开发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很多情况下它虽然能美化环境,但对生态的影响还是比较严重的。

到上个世纪后期,水电对生态影响的反思,就成了一种时髦的环保。以至于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极端的反水坝、反水电的投机群体。水电和生态的矛盾到底如何化解?最近,党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给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


张博庭11月3日在水库大坝与生态环境论坛(昆明)上的演讲

一、水电开发与生态文明的思辨

面对我国当前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党为什么不提倡"加强生态保护",而提出了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呢?显然,生态文明要求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不是简单的提倡保护生态。请注意,自然生态与环境是有区别的,我们提倡保护环境是毫无问题的,但是,当我们把保护环境,换成了保护生态,这种提法就有可能产生某种歧义了。

1.1、必须注意生态与环境的区别

何为环境?(根据孙儒泳先生编著的《动物生态学原理》,环境一般是指生物有机体周围的一切的总和,它包括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有机体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环境和生物环境。人们在使用环境这个术语时,心目中总有一个主体或中心,如人类在谈论环境是,往往指的人类环境,以人作为主体的。

实际上,环境科学中所指的环境都是以人类为主体的。环境科学中的环境是指围绕人群周围的一切。这与生物学中的"环境",和生态学中的"环境"内涵是不同的。所以,离开了主体的环境是没有内容的,没有意义的,环境的概念是具体的、相对的。 环境包含了有机(生物)环境和无机(非生物)环境。

再看生态:它的原意是"研究有机体与它的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科"。不过,生态学研究的层次很多,,有个体、种群、群落、生态子系统等等。在不同层次的子系统中,生态的内涵是大不相同的。当我们把包括人在内的整个地球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考虑问题时(相当于环境),与某研究人员针对具体某一研究目标的局部生态子系统时,生态的内涵和范畴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美国哲学家罗尔斯顿曾指出:"每一个有机体都不得不反抗其环境,而文化又强化了这种对抗。生活于文化中的人实现了对自然的统治。我们重新改变了地球,使之变成城市。但这个过程包含着某种辩证的真理:正题是自然,反题是文化,合题是生存于自然中的文化;这两者构成了一个家园,一个住所("生态学"的希腊语词根oikos的含义就是住所)。

由此可见,从宏观上看对于人类来说,生态就是要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反抗,创造一个适应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而不是一味的强调要保存某种自然生态。这才是完整意义的生态。人类从制造和使用石器工具开始,到现在发明、制造和使用的高科技手段,都是为了同自然进行抗争,并在这场斗争中取得更大的主动权,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发展。(改变自然生态)。因此,我们今天的地球,早已经不是原来的纯粹自然的地球,而是由人类活动改变了的"人类学的地球",或者说是"社会的地球"。

这应该才是我们生态学意义上准确理解的生态。但是,对于某一生物专业的生态研究者来说,生态的含义则完全不同了。因为,它们也可以称为某种领域的生态学。所以,在人们的概念里,无论是生态,还是生态学都是多层次的。如,对于某一个体水平的研究,所研究的目标是个体周围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因素都是这个目标个体的环境;

对某个种群层次的研究,则不包含种群内部的个体了,其他物种的种群和非生物环境就构成了这个目标种群的环境了。

到了群落层次,研究的目标是群落内所有物种种群的集合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所以这个时候的环境就只有非生物环境了;

到了生态系统层次,研究目标是包含生物和非生物(群落加非生物环境)的一个大的系统。

可见,只有到了最高的(生态)层次才是哲学家罗尔斯顿所解释的"生态"。由于生态的范畴不同,常常会引出很多混乱。例如:2013年8月15日,一篇题为《长江生态系统已经崩溃》的文章,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惊慌。

该报道称"在《2013长江上游联合科考报告》发布会上,农业部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简称 '长渔办')主任赵依民心情沉重地表示,总体上看,长江生态已经崩溃,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干流鱼类自然资源也已濒临崩溃"。

我们大家眼看着长江流域日新月异的社会进步和治理了长江的洪水威胁之后的突出变化,为什么鱼类研究人员得到的结论,却是长江生态系统已经崩溃呢?

对于整个长江流域来说,包括人在内的生态环境,不仅没有崩溃,而且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例如,上世纪30年代的长江大洪水,吞噬了数十万人的生命。1998年的大洪水,百万军民不得不在长江大堤上严防死守。但是,当三峡工程建成后,去年长江出现的瞬时洪峰,已经超过1998年,然而下游的长江大堤和武汉等城市,不仅没有需要严防死守,反而有很多百姓在江边公园的洪水中嬉笑打闹,享受着洪水带来的清凉和乐趣。

对于鱼类的生态系统濒临崩溃的长江,人的感受如何呢?一位来自湖北荆州地区的年轻记者,曾用自己家庭的切身体会阐述了三峡工程所带来的变化。在她童年的记忆里,长江一直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因为,为了避免长江泛滥,她的父母每年的冬、夏两季都要出"义工"。

冬天要去"挑堤",因为长江的大堤每年都要修补、加高。夏天则要去大堤上抗洪。古老的长江带给他家庭的记忆,除了恐惧还有沉重的负担。但自从三峡建成后,这一切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出"义工"的惯例,已经成为历史。特别是去年汛期,虽然长江出现了超过1998年的特大洪峰,但是,江边的乡亲们仍然悠闲自得的度过每一天。

总之,对于长江中下游的广大民众来说,三峡大坝已经把昔日带来恐惧和负担的长江,变成了今天幸福和美景。这就是当地居民生存状态的变化。通过工程措施调控了长江的洪水,更适于人类的生存,这就是人类生存环境(即生态文明)的变化。

不过,令人有些遗憾的是,生态文明的进步常常是需要以某些物种退出历史舞台为前提的。这就是自然界的规律,就好像人类的出现,只能在恐龙灭绝之后一样的无情。和世界上的任何江河开发一样,长江生态系统的文明进化,也是难免会伴随着某些濒危的鱼类退出历史舞台作为代价的。不要悲伤,进化是自然界永恒的规律。不管你愿意与否,总是要有某些濒危的鱼类不断的退出历史舞台。

在"长渔办"主任赵依民的眼里,长江的生态系统就是他专业范围内的某些珍稀鱼类(个体)的子生态。所以,他从他个人专业的角度就理所当然的说出了"长江生态系统已经崩溃"的危言耸听。但实际上,对于我们整个社会长江的生态系统不仅没有崩溃,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生了巨大的文明进化。然而,这种文明进步却被一位站在自己专业角度的人士,说成了崩溃。这些都是由于所考虑的"生态"的范畴不同,所引出的麻烦。

由此可见,对于保护生态的口号,当指向包括人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生态系统时,当然毫无问题。但是,当我们把这个"保护生态"的口号,局限到了某一个子生态系统的时候,就可能出现了保护的结果与整个人类发展进化的大生态产生矛盾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水电的遭遇,就是因为我们缺乏整体的生态大局观念,把保护生态的理念,教条地用到了某一个子系统上。用保护某一条鱼、某一棵草的理由,反对整个的社会进化。

最终,以至于形成了,我们抱着保护生态的目的阻碍水电开发,却得到了破坏生态环境的效果。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张博庭查看更多>水电开发查看更多>水电项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