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访谈正文

解振华:雾霾根源在化石能源和污染物排放

2013-11-08 09:51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关键词:雾霾减排碳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记者]您刚刚提到本次谈判最重要的特点是要启动德班平台,我们知道,一直以来气候谈判一个重要原则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有明显界限的。但是这次我们现在关注的一个消息,因为德班平台有一个原则是适用于所有方,我们现在看到一个趋势是,有些国家试图模糊这个平台,现在又有担忧的声音认为,一旦有这种模糊的界限会导致发达国家推卸本该承担的责任和让一些发展中国家担负不符合发展阶段的责任。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国代表团准备在这次谈判中如何应对这种挑战?怎样在这种新形势下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谢谢。

[解振华]最近我参加今年缔约国大会的预备会,在这之前又参加了经济大国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各国领导人代表的会议。这两次会上,各个主要国家和主要集团的代表都参加了,没有一个国家公开表示反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过去只要一谈,总有人试图淡化或者是否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现在这两次重要的会议上,没有人反对,大家认为这已经是有共识了,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怎样在新的协议当中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各自能力的原则和适用于所有各方的共识。

[解振华]这些原则如何理解呢?我们理解,气候变化是对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挑战,世界各国都在这个大船上,我们只能同舟共济,各尽所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团结应对气候变化。所谓同舟共济就是大家如果不努力,气候变化的危险时刻都在威胁着整个人类,所以我们必须要积极地采取行动。

[解振华]这是共同的这一部分,也就是适用于各方和共同。但是区别和各自能力,那就要体现在各尽所能,因为各国的历史责任不一样,各国的发展阶段不一样,各国的发展水平、技术能力不一样,各国的国情不一样,所以各个国家都要尽自己所能来做符合自己发展阶段、符合自己国情的事情,尽自己的努力来采取积极的措施。

[解振华]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减排,也适用于资金、技术、核查等等的一系列要素,所以各国都要积极采取措施,来承担与自己的责任、发展阶段、国情相适应的义务。

[记者]您说过全世界需要一个国际的解决办法,我们看到现在中国有碳交易试点,美国没有全国的碳交易,在澳大利亚也没有碳交易,您觉得他们的想法怎么样?对澳大利亚、美国有什么意见?第二个问题,您觉得将来在中国会有一种碳税、碳排放税吗?

[解振华]其实利用市场的办法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在公约和京都议定书里已经有了一些机制,比如在发达国家之间内部搞碳交易,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搞清洁发展机制,就是我们说的CDM机制。主要目的是通过市场的办法,用比较低的成本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应该说这个制度如果真正组织得比较严密,大家都按照这个规则来办,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做法。

[解振华]这个机制在京都议定书的第一承诺期当中还是发挥了一些作用,但不是很大。比如说欧盟建立了碳市场,解决了他们的一些问题。CDM机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交易还是有不少,至少中国参加了清洁发展机制,我们还是作出了比较大的贡献,在全球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减排量中,中国占了50%以上,应该说这个机制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解振华]美国因为没有参加京都议定书,而且也没有统一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指标,所以这个市场没有建立起来。但是加州已经建立并已经在做,所以中国跟加州有省州之间的协议,而且我们跟加州在碳市场方面也有一些合作。

[解振华]正像你说的,澳大利亚上一届政府雄心勃勃地要建立一个碳市场,而且也定价了,一吨碳27澳元,每年要以15%的比例增长。政府更迭之后,新政府宣布不再搞了,这是澳大利亚的情况。欧洲的碳市场搞得比较好,但是现在也不景气,由原来一吨碳38欧元降到现在一吨碳2欧元,其实主要原因是减排力度不够,配额发的太多了。

[解振华]中国的碳市场,我们正在试点,今年6月18日,深圳市的碳交易市场已经上市了,一开始上线是一吨碳将近30元。经过这几个月,现在一吨碳平均稳定在80元左右,整个交易量不是很大,现在交易量达到了12万吨。因为启动实际交易的试点只有一个市。为什么这个碳市场在短期内增长比较快,主要是减排的力度比较大,它吸取了欧盟的教训,配额发放的比较少,各个企业要真正的实现减排任务,它会算帐,是买合算还是治理合算。

[解振华]今年年底在北京、上海、广东的碳市场也有望开始启动实际交易,目的就是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碳交易市场,来降低总体的减排成本,实现减排目标。

[解振华]至于将来如何,可能各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确定自己的减排机制,全球而言,现在不好预判,要根据谈判最后的结果,看在2015年新的协议当中能否涉及到。

[解振华]关于碳税的政策,也是根据各国的国情,现在的方法很多,有的是碳税,有的是碳交易,还有对碳排放收费的,各种方法都有,这恐怕还要根据各国自己的国情。在中国,我们现在正在搞碳市场试点。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