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访谈正文

如何才能让中国的空气变洁净?(下)

2013-11-08 15:54来源:日经能源环境网关键词:大气污染二氧化硫PM2.5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原来如此。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日本的问题。您的意思是其中蕴藏着商机,或者说,日本应该也能够为中国的环境改善做出贡献?

日本企业将被迫搬迁工厂?

染野:毕竟是个难题,把矛头对准哪里现在还是个问题,但基本上就像刚才所说的那样,要一步一个台阶,从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逐步进行治理。中国正在实施这些方面的对策,对此,日本拥有脱硫装置、脱氮装置及袋式过滤器(集尘机)等多种装置。而且,对于汽车,日本也实施了尾气规制,并且利用多种遏制物质发生的装置取得了成果,因此也可以向中国推销技术,或者与中国合作普及环境技术。

——如果是两国共同的问题,就可以携手应对?

染野:中日关系一有恶化,大家就会说“可以通过环境业务改善关系”。过度期待虽然不可,不过环境业务的确可以成为一个契机。

——相反也有可怕的说法,听说建在中国的日企工厂有可能面临关门或是搬迁的压力?

染野:倘若果真如此,在中国,某些产业,例如“重厚长大”产业的运营估计将会受到严格制约。日本企业的工厂对于环境标准的遵守至少优于中国企业,是按照与日本同样严格的标准进行运营。但有些城市会希望这些产业搬到远离市区的地方。就某些产业和地区而言,说不定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原来如此。日本的工厂虽然采取了良好的环保措施,但也会遭遇产业本身从地区迁出的情况。

染野:不只是日本企业,对于韩国和中国企业,甚至是欧美企业,地区也会从自身的价值观出发,告知企业“我们已经不准备发展这种产业”、“希望贵公司向内陆转移”。但也不乏欢迎产业落户,以经济为先的地区。

即便没有到搬迁的程度,2013年,北京在污染严重的冬季,也向企业下达了“停工几天”的要求。地方官员承受的压力估计会越来越大。如果恶劣状况持续,政府还会提出学校停课、汽车限制上路、工厂停工减产等要求。在存在这种可能性的地区,无论是日本企业还是其他企业,稳定生产估计会越来越难。这样的风险将作为一种投资风险暴露出来,如果环境得不到改善,问题就无法解决。企业自己无论如何努力,要求都会越来越严。在今后,至少环境规制不会放宽,而是会越来越严,中国自身也要开始采取对策。中国改善环境虽然是我们所期盼的结果,但在中国投资的企业也必须在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展开运营。

——有没有已经停工的工厂?

染野:单从已经报道的范围来看,在北京有东陶公司的工厂、在江苏有王子制纸公司的工厂、在南京有太平洋水泥公司等。这样的压力正在各个地方不断出现。

——这些工厂是在环境问题曝光之前在中国建设的吧。因此在当时很难想到会发生现在的情况。

快速增长与污染

染野:估计这些工厂在建设之初都受到了热烈欢迎。从中方来看,日本工厂的环境对策完善,而且还能为地区的就业和经济做出贡献。估计有些工厂还享受到了优惠措施。但今后的情况将发生改变。中国调整方针的速度很快,很多条件都会不断变化。

或许会在比20年、30年还要短的期间内发生变化,而且,优先度也有可能从经济转移到环境。

——原来如此。毕竟居民不健康,经济就无法成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理所当然的政策转换。

染野:日本估计是在1950年代到1990年代大约40年的时间里,渐渐发生了改变。曾几何时,工厂排放的七色烟还是一种骄傲,大家都憧憬那样的景象。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厂的建设似乎过了头。紧接着,石油危机袭来,通过开发环境技术,日本车反而开始畅销。但汽车的畅销又引发了全球变暖问题。日本在较长的历程中,克服了一道又一道的阻碍。

而中国是在较短的期间内发生了这些问题,所以才会出现混乱的局面。从改革开放算起,1990年到现在也就是20来年。因为起步晚,最新技术大量涌入,中国有电脑有手机,也有所有的模具。电子商务也广泛发展。发展速度飞快,但问题涌现的势头也一样迅猛。

正因为如此,日本在1970年代的时候没有人提起PM2.5。既然四日市哮喘成了问题,那就控制二氧化硫。但在中国,正在解决二氧化硫问题时,又曝出了PM2.5问题。而且,因为气候变暖,随之而来的还有二氧化碳减排问题,甚至还有汞问题。担子非常沉重。中国环境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承受的压力估计相当大。

——而且环境主管部门的人数还极少。

染野:负责环境对策的是只有350人的“环境保护部”,与美国和日本相比,人员数量少的可怜。日本环境省拥有1500人,美国拥有1.8万人。但中国当今的主流看法是“公务员过多”,相较而言,目前是在进行行政改革。

在美国,自然环境管理等现场工作也是由公务员负责。中国除了环保部的350人之外,还有“事业单位”这种类似于特殊法人的组织,全部加在一起,估计也能达到2000~3000人左右。但这些人毕竟是接受委托和任务的执行部门,既不参与政策的制定,也不与外国开展政策协商。因此,环保部的350人必须担负起这些工作,每天都忙得团团转。

——这么说,中国环保部的350人基本相当于日本环境省的1500人?

染野:基本上可以相互比较。稍有不同的是在中国,气候变化由其他机构负责。除了这一点之外,差别并不算大。

问题归根于社会监督体制不健全

——染野先生认为,中国环境问题不见改善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社会监督体制不健全。在日本,如果行政机构不予解决,可以走司法程序。并且,如果中央政府不作为,地方政府首脑可以采取行动。而且有舆论监督自由。这三点中国都还有欠缺。

染野:这估计不仅限于环境领域,中国其他问题也都存在相似构造。为了防止恶人获利,社会需要进行监督并加以清除。因此,作为监督机制,日本的舆论报道发挥了相当的作用。另外,如果行政部门未能及时加以规制,市民可以走司法程序。而且,一直关注各地区实际情况的是各地方政府,因此,地方政府首脑会监督自己所管辖的地区是否存在问题。

在这样的机制下,日本的监督系统充分发挥着作用,从而排除非正常因素。中国也想排除非正常因素,而且正在朝着这个方向推进。但排除机制一直难以得到完善。于是,中国目前打算建立一种以人事任免来促进监督的机制。

关于舆论报道,某些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得到容许,出现了针对健康危害问题的报道,有关污染的报道也经常出现。从这一意义来讲,虽然不是用来“以儆效尤”,但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做到了媒体监督。

因此,中国即使无法采取和日本完全相同的制度,也必须采取一种能够替代发挥作用的机制。社会的潮流是否会发生大的改变,这点会成为审视中国的关键。这一点在审视环境问题时也能感受到,和我持不同观点来审视中国的人恐怕也会感受到这一点。

——没错。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的问题都会最终归结到这一点上。

染野:我觉得,从经济、食品安全或者国家安全和外交的角度来看,也终会归结到这一点上。从环境方面来看,也是这样。因此,环境问题只是中国的一个缩影。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大气污染查看更多>二氧化硫查看更多>PM2.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