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煤气能源评论正文

页岩气产业链风险高 政策红利切莫高估

2013-11-13 10:59来源:上海证券报关键词:页岩气产业页岩气开发页岩气招标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其次,投资页岩气产业的企业如何退出。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成功,一个重要的制度优势便是退出机制,即借助于美国发达的投融资制度和产权交易市场,投资页岩气产业的企业可在任何一个环节顺利退出,而不必等到最终开采出工业气流方能获利。而目前我国受页岩气区块招标相关制度的制约,参与页岩气开发的企业,还无法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快速便捷地退出。页岩气勘探、开采市场退出机制的缺乏,导致页岩气的相关投资严重缺乏流动性,加之页岩气相关投资往往动辄上亿,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各路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在前两轮招标中中标的民企,之所以迄今为止多按兵不动,原因与此不无关系。据此,笔者认为,此次国家页岩气产业政策明确将相关补贴政策与开采出来的气量挂钩,进一步强化了只能通过顺利开采工业气流方能盈利的预期,而并未就页岩气相关开采权利、资产等交易市场建设有任何着墨,应该说是一大遗憾。

再次,入网问题。此前国家能源局已就油气管网开放征求各方意见。据媒体报道,政策对油气管网开放程度开的口子非常小,即需要管网存在多余运能的情况下才可以开放。运能大小,管网企业拥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国家监管的成本非常之高。而页岩气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常规天然气那样,拥有较为长期的、稳定的工业气流,对入网的要求会更加灵活,无疑会在入网过程中面临诸多障碍。此外,美国页岩气革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其四通八达的管网体系,便于开采出来的页岩气就近入网。而我国目前建设形成的天然气主干管网仅6万余公里,仅是美国的十分之一。而页岩气开采区域多位于偏远山区,管网并未到达,给页岩气入网带来难度。无论是通过敷设管网,还是通过压缩等方式外运,无疑均增加了页岩气的单位成本,增加投资风险,降低投资回报。所以,尽管页岩气产业政策对入网制订了支持政策,但管网条件和现实国情决定了页岩气入网,绝不会如想象般轻松。

再一个挑战便是价格市场化的问题。国家页岩气产业政策非常明确:页岩气执行市场化的价格。目前,国内天然气价格除部分国产液化天然气(LNG)基本实现市场化外,所有管道燃气仍然执行政府指导价。在这种情形下,页岩气价格实行市场化,只有如下几种可能路径,要么不经过任何第三方管网,直接供应终端消费者;要么液化,进入LNG市场;要么进入管网,但直接与终端企业签署销售合同。前两种操作性较小,后一种则对现有天然气价格管理机制及管网开放提出了大幅改革的要求,无疑也非一日之功。

期待相关政策实施细则能够尽快出来,以尽早带动我国页岩气的真正繁荣。

(作者:张卫华 现供职于上海燃气集团)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页岩气产业查看更多>页岩气开发查看更多>页岩气招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