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发电信息化企业正文

华为系公司归属权迷雾 华为属于谁?

2013-11-15 11:45来源:钛媒体 刘凝关键词:华为华为技术任正非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作为样板级的民营企业,华为的规模和发展史,在中国,几乎无可匹敌,华为员工的高薪酬体系也一直令人膜拜。包括华为高薪酬体系的背后,核心支撑力量是华为独具特色的“虚拟股”制度,即华为在员工管理上,通过签署所谓的奋斗者协议,向员工发售虚拟受限股,而购买股票的方式是公司内部贷款,员工获得的分红可以用于偿还贷款,以及继续购买配股。

从今年开始,曾经尽享华为管理红利的内部员工却开始纷纷表达出对未来的忧虑。记者宿艺曾在其文章《华为员工开始反思虚拟股》中,也提出疑问,华为试图捆绑住员工、号召“共同奋斗”的虚拟股配售制度已经暴露出企业治理层面的众多问题。在未来几年内,华为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就将结束,虚拟股为员工带来的利益将大打折扣。

虚拟受限股,带给华为大部分基层员工的,不只是对于分红回报的预期,也包括了和公司的深度捆绑。然而,由于电信设备市场趋于饱和,在一片红海之中,员工对未来之虑也可以理解。按照部分媒体的评论,“乃至在企业遇到危机时,替华为充当炮灰的很有可能就是自己的员工”。

除此之外,华为归属的问题早就成为其内部员工和媒体讨论的高压线。

毫无疑问,华为已当之无愧是中国最伟大的民营科技企业之一,而华为模式本身,也已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和案例剖析价值。归属权和虚拟股的员工之忧,更让“华为式管理”成为本土民企管理模式极特殊案例。

如果说华为早期采取相应的管理制度,是出于解决民营企业贷款困难、吸引高级人才在特殊中国国情下的特殊选择,那么,当企业规模逐渐壮大,现代企业管理成为主流的当下,这样的模式是否还能够适合企业的生存法则?这也恰好是华为员工普遍忧虑的大背景。而公司内外流传的各种华为接班问题、归属权问题,都给华为系公司蒙上了更为扑朔迷离的色彩。

华为的归属问题,长期以来是一个神秘的话题。

不仅这种话题在华为内部不做讨论,即便在媒体上,也很难见到比较清晰的梳理。原因在于,有关整个华为体系下各个公司的归属权问题,长期以来就一直隐藏于从不公开的文档和条款之中。

神秘的法人股

华为最为主要的实体公司,便是外界所熟知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技术”)。

成立于1987年的华为技术,早期持股股东均为法人股(分别为深圳市华为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华为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工会、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工会)。

2001年,任正非作为自然人股东,出现在华为技术的持股股东名单中(另一股东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2003年3月14日,深圳市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并成为华为技术的持股股东,任正非退出华为技术自然人股东,取而代之的,则是当时华为负责财务的执行副总裁纪平,以象征性的万分之一比例,和华为控股一起,成为华为技术的持股股东。

这种临时性举措,也成为后来 “纪平曾经是公司自然人股东之一”(惟一曾经拥有和任正非同等意义身份的象征)传闻的来源。而事实上,这仅仅是因为华为控股股东变更过程中的插曲而已。

纪平作为自然人持股,开始于华为控股成立,结束于2004年12月,任正非再次成为华为技术自然人股东。自2004年至2008年,任正非同时拥有华为控股和华为技术的自然人股东身份,而到2008年5月,华为控股开始单独100%持有华为技术法人股权,而任正非则成为整个华为集团,唯一作为自然人股东的人。(见表: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主要股东注资及持股转变。)

甚至华为董事长孙亚芳,也不能享有这种独一无二的权利。更甚至于,身为总裁的任正非,拥有对董事会决议的一票否决权,这和任正非倡导的公司现代管理制度相比,形成了鲜明对比;能够让这种“一票否决权”合理化的理由,就包括了独一无二的自然人股东身份。

但是,公开化的“惟一自然人持股人”身份,只是表明了任正非在整个华为集团独一无二的地位;而要拥有任何时刻都能掌控华为的能力,显然仍然需要从法律层面入手。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华为查看更多>华为技术查看更多>任正非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