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运维市场正文

打造能源装备升级版:新能源装备中国造

2014-02-13 09:00来源:中电新闻网关键词:能源装备风电装机中国制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十年磨一剑

时针走到了2004年,这是对我国新能源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的前后发生了太多让业内人士瞩目与铭记的事件。风电特许权项目和“光明工程”的推出使新能源产品的市场需求得到迅速扩大。这几年中,英利、尚德、金风、华锐等企业相继诞 生,并在迅速发展中成为行业靓丽的明星。

在孟宪淦和祁和生看来,2004年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拐点。这一年中,我国首部《可再生能源法》开始酝酿并在次年公布。“这部法律的出台强有力的推动了新能源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据了解,2004年底,我国风电装机只有76万千瓦。而到去年底,风电装机规模增加到7021万千瓦,增长了72倍。光伏装机从当时的6.2万千瓦增长到去年的796万千瓦,增长了120多倍。在政策导向的指引下,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并为更多生产制造企业提供了舞台。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发展与创新,只有占领了技术的制高点,才能占领市场的制高点,最后才能占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制高点。随着市场的扩大及更多企业的涌入,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把目光聚焦到了技术研发与产品质量上来。

“何时才能让我们的产品完全国产化”成为业界不断努力的方向。即便是在近两年里,新能源行业由盛转衰,绝大多数制造企业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多数企业仍然咬紧牙关,没有在技术研发上松劲。

晶龙集团董事长靳保芳至今还记着当年研发时的一件事。2004年,许多企业开始扩大产能,市场上的单晶炉一度断货。这一年里,该集团阳光设备公司的两台单晶炉样机试制成功,型号是CZ-110M,即可投料110千克。而当时的主流型号是投料80千克。这意味着,两台试制机器在技术上已超前了四五年的时间。

这是一个八个月前还在从别人手里购买单晶炉的企业所做的“激进”尝试。

尽管困难重重,但单晶炉制造的研发攻坚仍在马不停蹄地进行着。为了提高单晶炉的稳定性,阳光设备决定在行业内第一个采用工业自动化控制。为此,他们光调试程序就花了六个月的时间,试验过多少回已经没有人能记清。为了少走弯路,研发人员辗转请来华北电力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教授联手攻克技术难关……晶龙集团的艰苦开拓正是我国新能源制造企业的一个缩影。2003年12月,英利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应用系统项目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国内唯一具备硅片、电池、组件及应用系统完整产业链的企业,填补了我国不能规模化生产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空白。

2005年7月,晶龙集团赛美港龙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的重掺CZSI单晶硅项目、昌隆石英制品有限公司的16英寸坩埚制品项目被列入当年度国家火炬计划。光伏企业开启了研发之路。

太阳能是这样,风电设备的国产化道路同样艰辛,所取得的成就也同样让人惊叹。

在2004年以前,我国在运和各大设备企业在建的风机,绝对大部分为400千瓦、600千瓦,而同时期国外风机已经进入兆瓦级时代。很显然,这些先进水平的风机技术是不可能引进给中国的。自主创新是唯一的道路。

为此,2004年我国启动了国家863计划课题—— “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及其关键部件研制”,担纲课题主要负责人的正是金风科技的领导人武钢。经过三年的钻研,金风人终于成功研发出了1.2兆瓦直驱式永磁风 电机组。自此,中国有了自己的兆瓦级风电机组。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装备查看更多>风电装机查看更多>中国制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