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企业正文

中海油入主中联煤层气烂摊子的背后

2014-02-17 09:42来源:《能源》徐沛宇关键词:煤层气开发中海油煤层气产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澳大利亚:200亿疑云

如果中联煤尚属可以自愈的内伤,那么中海油在澳大利亚大手笔投入的煤层气资产则成为始料未及的外疾。

2010年3月,中海油与英国天然气集团(BG)在北京签署了一个由43个小协议组成的一揽子协议:双方将联合在澳大利亚开发、处理、运输煤层气;中海油将每年从BG采购360万吨液化煤层气,为期20年;此外,中海油还将获得BG在澳大利亚柯蒂斯项目煤层气资源储量5%的权益以及第一条生产线10%的权益。

当时,中海油并未透露合同的总价值,不过有业内人士估计其总价值可能高达700亿美元。中海油的这一采购合同使其成为澳大利亚柯蒂斯煤层气项目的基础买家(注:一般而言,一个大型的天然气开采项目只有在确定主要的基础买家以后才会确定启动开发)。这是中海油第一个全产业链的海外贸易合作,而且也是中海油首次入股煤层气项目,并在随后加重砝码。

2010年底,中海油进一步加大了在澳大利亚的煤层气投入。当年12月8日,中海油与Exoma能源签署协议,将投资5000万澳元获得Exoma能源公司位于昆士兰加里里盆地五个煤层气区块50%的直接权益。

根据中海油发布的数据显示,这一区域内的煤层气和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潜在资源量可达28300亿立方米。另外,根据Exoma能源发布的公告,中海油需在2013年8月31日之前支付5000万澳元用于区块的勘探和评估。

尽管政局稳定、储量庞大的澳大利亚是全球能源巨头趋之若鹜的主要投资国。包括中海油在内,以雪佛龙和埃克森美孚为首的多家国际巨头押注在澳天然气项目的投资超过1600亿美元。但如今,由于澳大利亚自身因素的限制,这些项目都陷入了高成本的维谷之中。

首先是澳元的问题,与2009年开工相比,澳元兑美元强势升值20%,这使得在澳购买设备变得异常昂贵,项目开发成本节节攀升。其次,由于澳大利亚人力资源匮乏,很多煤层气项目多位于偏远地区,这导致项目方为吸引更多劳动力,不得不提供丰厚的工资。此外,澳大利亚严苛的环境和税收政策,也让各项目不得不增加大笔环保开支。

种种不利因素使得澳大利亚的竞争力逐渐衰竭,而澳大利亚试图成为全球LNG出口大国的雄心,也在北美页岩气浪潮的强袭中逐渐消弭。业内普遍认为,一旦美国将产量“倾泻而出”,将重新改写全球能源市场的格局,届时产气大国澳大利亚或将无立足之地,而对于中海油而言,重金打造的外部贸易框架也将因区域贸易格局的变化而重新洗牌。

据中海油内部人士对《能源》记者透露,中海油内部传言公司去年在澳大利亚的煤层气项目投资了超过200亿元人民币,但到现在也依然不见收益。记者试图多方求证,但无法印证这一说法。

尽管如此,澳大利亚大环境使然,中海油参与的煤层气项目显然难以独善其身。根据阿格斯提供的资料显示,中海油参与的英国天然气公司(BG)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柯岛附近的格莱斯顿项目总成本已上升至204亿美元,比原来的预计提高了54亿美元。

截至2012年底,中海油在海外17个国家共拥有23个项目,中海油官方网站上也不断更新各个地区项目的相关信息,但澳大利亚煤层气项目的介绍依然停留在2010年,如同近三年没有任何进展。

尽管中海油保持缄默,但业内人士一直都对其澳大利亚煤层气项目保持关注。事实上,几乎在同一时间,中石油也大手笔介入了澳大利亚煤层气项目,如今和中海油一样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近来有迹象显示,澳大利亚政府有望松动一些煤层气的环保和税收政策,而且澳元也开始贬值,这些因素都是对当地煤层气项目利好的,相信中国公司参股的项目也会往好的方向发展。”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海外投资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吴谋远对《能源》记者评述道,在他看来无论是中海油还是中石油,在澳大利亚的煤层气项目就算遇到问题也是与当地的整体环境有关,并非特例。

在这种时局下,似乎只有静观其变才是上策。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煤层气开发查看更多>中海油查看更多>煤层气产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