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报道正文

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

2014-03-03 09:57来源:环保部官网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质量环境科技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二、准确把握环保新道路中科技支撑体系的内涵、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内涵与特点。我国具有独特的环境和资源禀赋,具有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优越性,完全可以发展出独具特色的环境科技支撑体系。大家知道,传统的科技支撑体系是由科技资源投入,经科技组织运作,产生科技产品的系统。它注重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的整合,以追求经济最大化为目标。而在中国环保新道路中,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同时追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全面提高,追求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三者的协调统一。它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的,以国家科技政策为指导,以市场机制为协调,是由科技资源投入、科技创新主体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环境等组成的有机系统。它具有4个特点:一是前瞻性。主要是根据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规律,通过探查和预测发展中遇到各类环境问题,进行科技研究与开发,提供支撑其发展的技术条件、技术手段,并预见未来即将出现的对发展有影响的科技需求。二是战略性。主要是从战略的高度,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发展要求,为确定发展的整体目标、战略重点,最大限度发挥有限环境资源的作用,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三是基础性。主要是满足可持续发展大量基础性的共性环境技术需求,通过一系列科学发展规划的实施加以应用推广,从而奠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基础。四是系统性。一方面科技支撑体系自身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同时要建立一个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相互协调的系统,保证科技支撑体系满足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二)指导原则与主要目标。按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提出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构建环保科技支撑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全面实施科技兴环保战略,强化科技的引领与支撑作用,突出自主创新、综合集成研究和系统的综合防治,优先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突破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建立与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并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科学理论和技术体系,为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群众健康,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构建体系应遵循以下指导原则:一是需求引导,自主创新。面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主战场,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引导,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促进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二是立足全局,突出重点。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心,优先安排制约区域或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或共性技术,以及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急需的科研项目,逐步解决制约经济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改善重点区域和城市的环境质量。三是技术优先,夯实基础。重视应用技术研究,支持技术综合、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同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真正发挥环境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四是跟踪深化,注重实效。利用已有成果开展系统和深化开发,及时攻克实际工作中的重大技术难题,使已取得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构建环保科技支撑体系的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在知识创新的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具备解决区域性重大环境问题、保障明显改善环境质量的科技能力,建立适应全球变化和我国发展要求的环境理论与科技支撑体系,建立以人体健康为目标的环境基准和标准体系,建成生态、环境、气候综合观测/监测与预警系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污染控制和生态建设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环保产业的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形成一支创新能力强、素质高、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到2020年,全面建立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国家环境科技支撑体系,环境科技达到国内一流,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主要任务和“十二五”重点工作。构建环保新道路的科技支撑体系的主要任务是着重建立4个体系:

一是环境科技创新体系。其主要任务是开展环保新道路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要大力加强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公益性管理技术研究,形成完备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科技创新体系。在环境问题诊断、环境现状评价、环境变化趋势预测以及区域性重大环境问题解决方面,形成较强的科技支撑能力。提出适应全球变化的环境保护理论,为全球环境履约提供技术途径和技术方案。形成一支创新能力强、素质高、结构合理的由高校、中科院和环保公益性科研院所等组成的、稳定的科研队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基于市场的技术研发推广和示范体系。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的环境科技创新体系,为环境保护参与国家社会经济综合决策和实现国家环境保护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

二是环保标准规范体系。其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与探索环保新道路相适应的技术法规体系,为监督执法和环境管理提供技术保障。要进一步明确各类环保标准的法律属性,实现责权统一。按照科学性、系统性、适用性的要求,加快建立比较完备的环保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国家环境基准体系,完善与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实施配套的标准支撑体系,强化环保标准在环境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树立环境质量达标作为国家环境管理体系核心的思想,加强环境标准工作。环境质量标准要集中体现国家环境保护目标,污染物排放标准要具有中国特色,同时加强区域、流域和地方环境标准的制定,促进环境质量的改进。

三是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其主要任务是以解决环境管理制度实施缺乏技术支撑问题、提高环境管理有效性为目标,建立起科学、有效的、与我国环境管理相适应的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增强环境技术创新能力和对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撑能力,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重点建设与环境标准配套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与科技创新体系配套的技术评估体系和技术示范机制。为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污染物总量削减、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借鉴国外经验,突出以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为基础保护环境的战略思想,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四是环保产业培育体系。其主要任务是构建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环保产业培育体系,为环保事业提供物质保障。环保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进一步增加,环保产业总体规模和技术水平接近欧美、日本等环保产业发达国家同期水平,我国成为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环保产业大国。环境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环境服务业收入达到环保产业总收入的50%以上;重大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在几个主要领域的贡献率达到60%~80%,成为世界上环保产品与服务贸易重要出口国。实施国家环保产业重大技术与装备创新工程计划,最佳可行技术示范、推广计划和国际合作计划,全面振兴我国环保产业,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按照上述要求和部署,“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大力实施污染物科技减排工程,不断挖掘减排潜力,确保全面实现减排目标。进一步推动并提升结构、工程和管理减排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技术进步在污染减排中的贡献率,最大限度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和环境隐患。要争取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安排一批污染减排重大技术项目,攻克一批减排关键和共性技术,重点研究污染物源头控制的工业链的连接技术、新兴污染物源头控制的生态工业关键链接技术、新型污染物的源解析理论和技术,构建污染物减排的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理论技术体系和科研平台,开展新型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模拟和环境风险评价,开展污染物减排关键技术的集成研究和实验连续验证,建设污染物减排综合性国家级科研平台包括自主创新的基地,形成污染物治理的平台。加快组建一批国家环保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实施一批节能减排重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

二是加快实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不断突破技术瓶颈,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保持无限生机。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审议通过的水专项实施方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一步突出重点,围绕“三河三湖”、松花江、三峡水库等重点流域开展工作,重点突破流域“减负修复”关键技术,区域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水质监控预警“业务化”运行技术;自主研发水污染治理技术、成套工艺与装备,引导和培育战略型环保新兴产业,基本建立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和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支撑示范流域水质明显改善和保障饮用水安全。要加强流域顶层设计,体现“一湖一策”、“一河一策”设计思想。要加强专项任务与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重大污染治理工程的衔接。要突出标志性成果产出和重大关键技术突破。要创新专项管理体制机制,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三是积极推进重点领域科技专项,尽快提出解决方案,不断改善重点区域地域环境质量。要开展大气污染控制科技专项研究,阐明重点地区和城市大气污染与成因,研发常规和有毒空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建立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调控方法,提出我国重点地区和城市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对策,确保重点地区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要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科技专项研究,初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土壤修复实用技术体系,形成若干解决不同地域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套技术,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维护土壤环境安全,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体健康。要积极开展环境基准科技专项研究,初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基准体系;初步形成污染物排放(控制)和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方法和技术规范;完善我国环境监测评估、环境执法等相关配套标准和技术规范。

四是发布一批急需的环境标准,不断提高准入门槛,为监督执法和环境管理提供技术依据和保障。按照科学性、系统性、适用性的要求,实现标准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管理型转变,建立环境管理急需的标准簇,完成对空气、水、土、噪声等主要环境质量标准的评估和修订工作;建立科学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和应急性评价方法;初步建立与标准相配套的环境基准数据库;完成对污染物排放标准总体执行情况的评估;完成若干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制定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要围绕同一环境问题,配套出台各类相关标准,形成解决项目环境问题的标准组合(标准簇),形成层次分明、协同支撑、相互配合的系列环境保护标准,为环境管理提供支撑。特别是尽快形成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风险控制等系列标准。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境保护查看更多>环境质量查看更多>环境科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