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报道正文

201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2014-03-19 11:08来源:新浪关键词:灰霾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1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的主题是“创建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本报告围绕解读和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分析了当前环境与发展的国内外背景,总结了已经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实践的经验和存在问题,并通过未来情景分析及政策效果预估,对今后的发展阶段做出了科学判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体系、实现路径及配套政策,重点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安排的重大任务,特别是立法保障、制度创新、管理体制改革和治理结构重组,为循序渐进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本报告利用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和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分别对全国和各地区1995年以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及2000年之后的资源环境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估和分析,揭示了全国和各省的资源环境绩效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动态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

治理始于制度,灰霾止于行动

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已形成全球有史以来最为综合复杂的格局,构建科学有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仅为解决包括严重灰霾污染在内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而且也会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未来十年,既是我国资源环境保护最艰难的时期,也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最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看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创建制度体系会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任务紧迫而艰巨。一方面,我们必须克服传统体制机制障碍、破除各种既得利益束缚、解决新制度的理论难题,在实践探索过程不断完善。另一方面,政治上的共识、科技的创新、收入的提高都给创建生态文明制度提供了机遇。

治理始于制度,灰霾止于行动。仅有制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和采取共同的实际行动,不断提高制度执行能力和治理能力,改善政策实施环境。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抓住《决定》出台的历史性机遇,制定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有效战略、实施步骤和支持政策,为塑造一个系统完整、运转高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治理模式而共同努力。

转型期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能急于求成

报告认为,生态文明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落实有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急于求成的现象,比如许多地方启动了多年停滞的地方环保立法,响应了民众的诉求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法律文本中也可以看到不少“硬伤”。

与生态文明建设一样,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也是一种新的理念,许多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理论上讲,无论是生态红线、生态补偿、国家公园制度,还是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既没有成熟的理论研究和普适性的实践经验作为基础,又缺少上位法的支撑,因此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与严谨的“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转型期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存在改革与现行制度的冲突在所难免。应该很好地总结过去我们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试点等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并在下一步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中先行先试。因此,除了加强顶层设计、防止战略失误并落实到实施细则外,建立充分的咨询论证程序和纠错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上述这些因素决定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通过动态调整和系统创新取得实效。

我国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的路径依赖性

报告指出,我国现行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一是环境管理体系从一开始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并没有完善的总体设计,基本是随着问题而不断成长,单项制度走在综合性立法的前面,相关管理职能也分散于各个部门并固化为部门利益,综合管理只停留在口头上。二是传统环境管理脱胎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了条块分割的管理方式,职能划分和事权财权分配存在交叉、重叠、缺位和责权不清的问题,同时还缺少有效的协调机制和解决跨领域、跨地区问题的制度安排。三是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为主,特别是行政审批和排放数量控制,惩罚力度低且执行不力,缺少有效的经济激励手段和环境质量控制目标,现代公共治理的制度安排不足。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灰霾查看更多>环境保护法查看更多>大气污染防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