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评论正文

环保产业的盛宴: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4-03-21 09:10来源:中国产业网关键词:脱硝脱硫污水处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环境“费改税”可能是环保政策未来的突破口之一。“税种”、“税率”、“用途管制制度”、“分税制度”、“征税力度”等方面的进展将对环保产业产生实际影响。

“九龙治水却无水可吃”一向是中国行政体制的痼疾。目前,我国的环保领域也是“群龙共治”:污染防治职能分散在海洋、渔政、公安、交通等部门;资源保护职能分散在矿产、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综合调控管理职能分散在发改委、财政、国土等部门。正如环保部长周生贤所说,“水里和陆地的不是一个部门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也不是一个部门管。”

分工合理、职责明晰的管理体制是各项环保监管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但“群龙治水”却导致我国的环境监管职责不清、分工不当,有权有利时一拥而上,出了问题则是高高挂起,避之唯恐不及。

中国环境污染十分严重,若不问责于专司环境监管的环保部门,于法于理都说不过去,但在现行环保体制约束下,将污染问责的板子全部打在环保部身上也有欠公允。

事已至此,很多人将系统改革现有环保体制,构建“环保大部制”,结束“群龙治水”的混乱局面,视为了我们能否“共享一片蓝天”、“共饮一泓清水”的关键环节。

前不久,央视报道称,“环保大部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后来又有相关部门现身“辟谣”,这事儿虽然弄得国人一头雾水,但并没有影响人们对“环保大部制”的关切和诸多猜测。有人预计,环保部将要扩权。也有人猜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出面协调的可能性更大。

改革的过程中肯定要谈判,要交锋,结果如何目前尚不可知,但“实行独立而统一的环境监管”的改革方向已是确定无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全会作说明时已明确指出:“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

环保产业面临诸多挑战

对于未来环保产业市场的发展,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表示,环境产业在今年下半年将迎来公司分化加大、并购加剧态势,主要原因是目前环保产业中的企业面临的融资条件差别很大,尤其是上市公司在融资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傅涛认为,新城镇化建设带动下的农村环境服务已经成为热点,不少企业也开始重视农村环境服务。此外,污泥、渗滤液、排水管网、水体修复等衍生市场行业逐渐成为市场热点。

国家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对于环保产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国家对于环保产业的发展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十分重视,也推出了诸多政策推动产业发展,但是同时也坦言,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政策还需进一步统一和明确,同时完善补贴机制,推动产业更加高效发展。

环保产业很多都是直接向政府和国有企业提供服务的产业,它的所有风险和交易结构都取决于甲方,取决于甲方的信誉、成熟度、付费意愿、资金充裕程度以及对这个产业的理解,甲方有没有足够的资金来采购,是否愿意来采购,提供什么样的标准,这是环保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与此同时,国内污染治理市场次第打开,各个细分行业、新兴领域加速成型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产业对技术、对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环保企业的专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将面临考验。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环保细分领域众多,门槛高低不一,那些确立平台型发展战略的环保企业,未来可望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资产并购或成为这些企业拓展新领域的重要手段。

环保产业发展面临另外一个重要挑战还来自于公众的非理性情绪。公众和社会对水价、水质、水污染、选址、垃圾焚烧、地沟油的关注和质疑,正在快速抬高环境服务的标准,而服务价格跟不上服务标准提高的步伐,也是当前环保产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当环境保护遭遇经济发展

实际上,尽管在雾霾已经成为最炙手可热话题的当下,也有一些人对“言必及环保”的做法提出了不同意见。甚至有人以“阴谋论”来形容当下的局面——他们认为这是西方“阉割”中国这个工业巨人的工具,引导中国发起去工业化的行动,从而实现其弱化中国工业的目的。

事实上,在西方,这样的声音也一直存在:有很多人相信,气候变化不但是西方为了赢得冷战胜利的一种舆论工具,而且是由金融资本操纵的,目的是实现其在西方去工业化,从而使得金融资本能够顺利的通过控制境外产能,在资本市场交易制造巨大的人为价格差,以实现其获取暴利目的。

且不管这种声音的对错,但这种声音能够存在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事实,即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事实上是一对矛盾体——经济发展里不卡工业,工业一定会造成污染,发达国家能获得令中国人艳羡的环境,除了与其重视环保相关,还与其不断“去工业化”的做法相关。

所以李克强总理才在今年说,中国的发展有两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那么,当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打架时,谁应该让步呢?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