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访谈正文

迎接节能环保的“创业之春”

2014-04-01 09:08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关键词:节能环保产业桑德环境环境监测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记者:谈到节能环保产业的创业机遇,其实手握资本的投资人最敏感。您认为当前节能环保领域会给创业者带来哪些机遇和空间?创业者可以从哪里切入?

付岩:“十二五”初期,国家已经把节能环保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举国家之力扶持,目前已投入了两万亿元。相关的国家规划也明确,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将会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可见,能够先知先觉投资节能环保产业领域的企业家们,都会抓住这样一个机遇。当然,了解了国家的政策导向,还要明晰环保产业各个类别都有哪些利好政策。目前,节能环保产业大致有四类:第一类是环保类产品生产产业,第二类是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第三类是环保服务产业,第四类是洁净产品产业。其中,涉及工业生产的部分投资占比巨大;在社会生产和消费领域,大量的电子废弃物、废旧家电、废旧汽车的拆解和综合利用等,国家也有专项补贴,是个很好的创业空间;而洁净产品研发生产,也有更多切入点,包括有机食品、低毒害产品、低排放产品、节能产品、节水产品等,均可真正为用户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这当然也会带来很多创业机会。所以,建议创业者们可以认真研究并在细分体系里找到自己的坐标点,找到自己的未来。

记者:虽然节能环保产业是个政策密集型行业,但是这个行业技术起点通常比较高,市场培育也需要一定的周期和资源。对于创业者来说,目前存在哪些壁垒?

付岩:创业者需要重点克服三个壁垒。一个是行业资质的壁垒,它可能成为招投标中的核心竞争力。这些资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这就要创业者们耐力强,努力坚持在某一细分领域中积累一些订单,最终取得相关资质。还有一个是技术壁垒,就是说创业者要善于挖掘国内科研院所和重点高校的技术成果与核心技术,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霸权。再一个是专业人才的壁垒。这些年来,我国并没有形成环保人才培训体系,因此,未来在环保领域的专业化比较欠缺,创业过程中一定要花大力气培育专门人才,重视专有人才。

项目落地如何“掷地有声”?

记者:近年来,各种各样的创业大赛在各地多有举办。通过大赛来优选项目也成为北京市节能环保产业筛选优质项目的一种模式。请王总谈谈你对这种形式的看法?

王国成:一直以来,创业是民生之本,推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对实施创新型国家是一项社会事业。为了响应国家创新创业的号召,同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扶持青年人才创业,北京大学在2012年5月正式启动了创新创业扶持计划。北大科技园是北京大学为响应国家科教兴国战略、985工程,促进北京大学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而建立的,是科技部、教育部首批认定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也是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北大科技园依托北京大学科技与人才资源,结合地方企业转型发展,建立创新要素聚集、合作、发展的空间,致力于将高校科技创新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集合高校与社会优势,为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产业聚集,提供支撑平台和服务平台,这也为我们主办“创启未来”大赛植入了北京大学的创新基因和科技基因。

节能环保领域是一个从技术到资金门槛比较高的创业领域,也是跟国计民生高度相关,全社会最为关注的领域,这个领域在过去这些年长期以来得到了资本、社会、媒体和孵化器各个创业服务领域的关注比较少,这也是“创启未来”国际青年科技创业大赛第一场就聚焦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原因。我们希望为这个领域的创业者,提供从资金到导师辅导、园区一系列真实和有效的支持体系。

记者:刚才王总提到目前正在根据海淀园的需求制作节能环保“技术路线图”。这样的技术路线图将为节能环保创业项目的真正落地发挥怎样的作用?

王国成:虽然现在北大孵化器的在孵企业中从事节能环保的还不是很多,但我们有意通过路线图的梳理,引入更多的节能环保创业者;同时做好科技服务,为更多的节能环保项目找到好东家和好专家。目前,我们已经用一年的时间,梳理出海淀园节能环保产业中19个研究项目,找出了他们的产业难题,并对应寻找到10个北大科研院所和研究中心的资源,而新能源及高效节能产业方向,我们也找到了海淀园需求的16个技术路线和研发方向,对应寻找到10个北大资源院所、科研中心。当然,这其中,还有些“对接”可能不是最佳路线,我们正在积极与海内外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一些节能环保领域的先锋企业进行密切联系,挖掘他们的技术实力与资源,希望为这些需求找到最佳结合点,打通创新链的各个环节,适合留在北大科技园的,我们全力接纳,并提供免租和创业训练营等各种增值服务;有更好“归宿”的,我们也愿意“拱手相让”,让好项目找到好东家,北大科技园则可以变身最佳科技服务者随时提供服务,帮助创业者对接市场与投资人,一切以创业项目的最优孵化链条为原则。当然,北大科技园和北大孵化器的品牌,也会在这种服务中得到快速提升。

记者:请问王总,在这些路线图的搜寻与对接中,有没有让你明显感觉到的难点?或者说,在你看来,好的节能环保项目的真正落地,还存在哪些困难?

王国成:首先是“创新源”不够丰富,我们在循着产业难题去找好项目的过程中,经常发现“一技难求”,研发投入还是比较欠缺;或者即便找到了好的项目,由于项目持有人本身没有太大的兴趣参与创业,而让技术与需求的对接难以快速“拉手”。再者,节能环保是一个公益性很强的产业,有时候,并不能完全用经济效益去衡量,而应该更多以社会效益去考量。但是,资本是逐利的,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在路线图的对接中,我们还是会发现有太多的投资人都比较“心急”,希望投资可以在短时间内升值变现,于是,不少节能环保的好项目和好技术,就变成了投资界少有人问津的“冷门”。这是我们当前正在着力呼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相信这些环节打通了,好的节能环保项目就可以顺利落地。

记者:在环保创业历程中,创业者们还可能遭遇哪些瓶颈?秦总有什么好的建议?

秦升益:我认为最大的瓶颈是体制机制上的一些制约。在我国,设计和施工往往是分开的,因此,很多节能环保产品在推向市场的时候,就会受到很多“责难”。譬如,当我们把透水砖和雨水收集系统的原创性新技术产品推向市场之初,就有设计师向我们索要相关标准。可是,刚刚面市的新产品哪来的标准呢?当我们去申请标准的时候,有关方面又会向我们索要工程案例。这就好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给创业者出了难题。所以我建议国家把这种标准、设计资质和施工资质方面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经过专家评审以后,新的产品就可以打破现有的设计与施工的规范,形成指标,只要比现有的产品成本低,技术有优势,就可以大胆的应用,这对新技术产品的推广是非常有益的。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节能环保产业查看更多>桑德环境查看更多>环境监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