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评论正文

福岛三年后:不会重演“过去”的故事(图)

2014-04-08 10:25来源:新浪博客-杜铭海关键词:内陆核电核电站福岛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世界核电业有何"共识"和共同"应对措施"?

福岛事故三年来,国际和各国核能组织发布的研究报告"浩如烟海",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国际"共识"可以美国人的观点为代表,但日本人的结论更"直截了当"。唯独中国没有一个组织发布有份量、有说服力的"大块"文章。

-美国核学会认为,"地震不是电厂毁坏的关键,海啸只是事故的触发事件","与安全壳排气问题一样,1#机组的隔离凝汽器和其他机组的堆芯高压安注操作系统问题仍然处于讨论的最前端。" [7]美国核管会则强调核安全文化,永远不能自满,"即使是圣人,谦卑也是良好核安全文化的核心属性"。[8]

-日本众议院组织的"独立调查委员会"认为,"福岛灾变不是地震、海啸等天灾,而是人祸。福岛所属的东电公司,三十多年不理会核管部门的建议,长时间忽视国际核安应对更新,因而酿祸;'离震央更近,东北电力公司的女川核电厂为什么安然无恙?因为他们同步更新核安措施'。委员会将核灾定位为人祸、不是天灾,说服民众有改善余地。" [1]

上述结论与当前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核工业采取的"应对措施"一致:调整电厂人员配置,加强人员培训,增设移动式发电机、消防车、推土机…等灵活应对设施,美国核能研究所(USNEI)称之为灵活准备(FLEX),内部的设计变更和固定式设施增加很少。福岛事故的本质是核电厂面对"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外部冲击,没有思想和技术准备,不知所措,"处置失当"。有准备和没准备"大不一样",就像人平时走路:有准备,路再崎岖也不会"跌倒";"恣意妄为",就是在铺地毯的地板上也可能摔成"骨折"!

"不公开透明,核电安全肯定会出问题"

-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认为,"火电和水电发电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预示核电站的建设与发展,成了应有的选项,甚至当务之急";"如果想用核电站发展代替火电站,一定要向全国人民做出一套有关核安全的规章制度,并且在核电站的安全问题上要公开透明"。"国内的核电站肯定会出问题,(如果)我们的核设施不公开透明",要"从体制上改变那种在本系统内自己立项、自己建设、自己发电、自己监管的状况"。[9]

潘庆林委员的意见"准确地"代表了绝大部分代表的心声。需要统一认识、做出选择,需要立法。能源需求和"生态危机"现实使国家"别无选择",即使有些风险,也要取得全民理解,通过全国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立法。推广任何新技术都要"公开透明",核电就是一种能源,应当、也能够向广大社会公众和周围居民说清楚,不搞"神秘化"。但因其技术的复杂性,再加上客观存在"利益相关",即使"公开透明"达到美国的程度,既不可能没有反对"声音,也不应"听风就是雨"。

此外,要建立健全管理和监督体制。在这方面美国能源部、核管会和核工业企业之间的关系值得借鉴。国家早就进入"常人政治"时代,中央政府部门总是做宏观规划,把具体问题交由基层技术部门处理,绝不"越俎代包",当"冤大头";在重大决策上善于利用"第三方"客观评估原则,避嫌、保护自己,不把难题"烂"在自己手里。

"后福岛"时代,不会重演"过去"的事故

最直接的原因是,每个电厂,甚至同一电厂两台"孪生"机组也各有不同的特点和运行经历,核电安全管理必然要过度到场址、甚至机组特征的"安全要求"[10]。因此,可以明确,即使那些早就断言"能抗得住"的最先进的新建机组,也要做"灵活"应对措施准备。因为世界上最简单的事物(一棵树上的两片树叶)也不完全相同。即使仍然是极端外部事件,也不可能完全重复。要多些准备,要防止"聪明反被聪明误"。

国际核电业有个很好的传统,就是执行"运行经验反馈"制度。现在全世界运行核电机组都遵守这个制度。有重要安全意义的"事件",向WNA和IAEA报告;这两个机构则把它作为"经验教训"通报每个"成员国"或"成员单位"。核电厂机构设置"运行经验反馈"部门,专司分析、研究并采取相应的(软/硬)措施。这是制度性的保证。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内陆核电查看更多>核电站查看更多>福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