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评论正文

石化去污不能坐等“亡羊补牢”

2014-04-23 10:27来源:中国能源报 作者:仝晓波关键词:兰州水污染苯污染兰州石化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进入21世纪,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已经成为国内各主要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支柱。石化工业的生产规模发展到以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为标志的国际先进水平。尤其近年来,各地区石化规模的扩张与当地城市化建设齐头并进,并相互融合,过度追求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各种“问题石化”基地,与之相伴随的,是一次又一次触目惊心的事故造成的环境、生命及财富的巨大损失。

4月11日,发生在兰州的自来水苯污染事件就是兰州石化积累多年的环境污染的极端表现。不得不指出,当前,各地石化事故频频发生,似乎已进入了高发期,石化事故引发的“流毒”正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活。

公开材料显示,一个以1000万吨/年炼油装置和100万吨/年乙烯装置为主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即使经过一系列有效的综合治理、回收利用之后,依然有达到排放标准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其中排入大气的SO2约为4500吨/年,NOX约为5000吨/年,产生的各类含油、含盐、含硫废水约20000吨/天,各类固体危险废弃物大约1000立方米/年。而一个以上述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包含了一系列石化中下游产业以及精细化工产业、规划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规模的大型石化基地,其排放的SO2可能达到7000吨/年,NOX约为8000吨/年,产生的废水总量大约10万吨/天。

笔者从相关渠道了解到,尽管近年来石油化工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制造技术取得显著的进步,社会各界的环保法规意识强化许多,三废的达标排放在现代化企业中也得到普遍的认同,但离真正做到零排放尚有一段不近的路要走。以目前的科技能力,仍不可避免地有尚未能重复利用的副产物排出。这些副产物虽经妥善处理也达到了排放标准,但其绝对量毕竟存在,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是必须客观面对的。

就像目前已经成为关注焦点的PX项目一样,任凭地方政府与企业怎样呼吁其是多么安全,多么环保,并引述国外同类案例样本,当切切实实的真相摆在人们眼前,一切解释与安抚都是无力的。

时间在流逝,诸如兰州石化这样的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石化基地正逐渐老去,或已不堪重负。过去,石化人以“一个石化基地相当于一个小社会”引以为傲,生活在其中的居民享尽了这个“小社会”提供的安逸。如今看来其更如同安插在居民身边的“定时炸弹”。

事故一旦发生,后果不可挽回,势必最终影响发展。或许距离真的不是问题,而这需要更加可靠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技术来维护,还需要更加强有力的监管措施做保证,但目前看来,这二者并没有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自身的安全环保意识不妨再提高些、石化基地的扩张不妨再谨慎些、城市建设的步伐不妨再慢一些、政府对环保安全的关注不妨再凝重些,相应职能不妨发挥得再科学到位些……

纵观全国,“问题石化”基地数量庞大,不要等到重大事故发生后才引起高度重视,这是典型的“亡羊补牢”式做法。中国石化基地与城市发展的爱恨纠葛何时可以解套,不得而知。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石化产业的安全与环境管理如再不引起高度重视,城市“问题石化”基地的修编整改如不再尽快提上日程,将来我们治理环境、挽救损失负出的代价一定要远高于现在的维护、整改成本。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兰州水污染查看更多>苯污染查看更多>兰州石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