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上海“土壤医生”罗启仕:土壤修复最“难啃”的是工厂

2014-04-24 09:26来源:解放日报关键词:土壤修复土壤污染环境监测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污染土壤的“黑匣子”】

罗启仕回忆,当时为了满足各国要求,在世博园区的土壤评估和修复上,启用了“最高标准”。但是,另一个难题来了,按计划,上海世博会展馆要在2007年动工,留给土壤评估和修复的时间,最多2年。

硬着头皮,罗启仕和同事拿着相关部门的批文和一纸介绍信,赶紧去评估土壤。

原先的世博园板块,上海人都知道,有不少大工厂,有生产重型机械、溶剂的,有钢铁厂和码头;另外,还有好多个居民小区。

最“难啃”的是工厂。

罗启仕和同事们刚开始连大门都进不去,他们只能隔着铁门,向保安挥舞手上的介绍信,不敢说是来“评估土壤风险”,只说是“来调查水文地质结构的”。之后,他们被请到厂里的办公室,绝大多数负责人都不理解他们,工厂搬迁前为啥还要“调查土壤”,没听说过,也怕担责任。还有人问,是不是来暗中检查“工厂排污”的。

反复解释了好多遍,工厂才同意,让罗启仕团队在工厂内取样,但每次都安排人“全程陪着”。

土壤修复过程中,前期的评估尤为重要。据专家介绍,被污染的土壤,就像是个“黑匣子”,在真正“打开”这块土壤之前,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分布范围永远是个谜;前期调查得越彻底,修复时的不确定性越小。

在国内,这是第一次为了土壤修复的大规模正规调查;没有“调查规范”和“分析方法”,就主要参考美国的。

后来他们发现,这只是国内土壤修复领域众多“第一次”之一。

【先做拆迁的监工】

调查的结果,是世博会规划区域内部分地块土壤污染较明显。罗启仕团队详细标注了污染类型、分布和浓度,只待搬迁。

可工厂拆迁的第一天,新问题就来了。

对搞环保的人来说,很少亲眼见识过工厂拆迁——拆迁工人不管那么多,值钱的金属废料拉走卖钱,没用的炸了铲了就地掩埋;更让罗启仕大跌眼镜的是,拆迁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默认规则”,是拆迁工人用挖土机“掘地三尺”,把全场翻个遍,要把地底下的钢筋挖出来。

罗启仕看了猛拍头:“这不就白调查了!”不止白调查了,污染还扩散加重了。

怎么办?赶紧打报告立规范,又是第一次,他们制定了国内第一份《工业企业拆迁过程污染防治工作规范》;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做到了“一厂一立”,对应钢铁厂、造船厂、助剂厂不同的污染种类和形式,制定了不同的“拆迁方案”。

说是“拆迁方案”,可重点不在怎么拆,而在于怎么“防污染”;方案中包含了监理制度,之后每次拆迁,土壤修复团队的专家就盯着。

可是工人们不爽了——地下的钢筋没法挖出来卖钱了;贮藏罐和围墙不能大咧咧地随它轰然倒地,而是要等技术人员处理完上面的污染物才行;在“重污染区域”,工人们被告知不能随意挥舞挖掘机机械臂了,他们第一次碰到这样的拆迁,不是以往的“拆干净就好”,而是“分步骤”、“可控”,而且土壤“不混”。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修复查看更多>土壤污染查看更多>环境监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