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水电水力发电技术正文

百问三峡(七)——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

2014-05-04 09:12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三峡工程三峡水库长江三峡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78.三峡水库蓄水后对气候有影响吗?

研究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对大范围气候没有影响,对于库区局部地区气候会有一定影响。根据《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对温度、湿度、风速、雾日的影响范围,两岸水平方向最大不超过2000米,垂直方向不超过400米。

由于三峡水库是典型的河道型水库,所以,虽然对周围地区气候有一定调节作用,但影响范围不大。其中:年平均气温变化不超过0.2℃,冬春季月平均气温可增高0.3~1℃,夏季月平均气温可降低0.9~1.2℃;极端最高气温可降低4℃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可增高3℃左右。

年降水量增加约3毫米。平均风速将增加15%~40%,因建库前库区平均风速仅2米每秒左右,故建库后风速仍不大。

雾一般形成于气温较低、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因此,川江上冬雾多于夏雾。但在水库蓄水后,冬季气温略有增高、湿度减小,对冬雾的形成不利,所以冬雾有所减少。但在秋季尤其是深秋时节,雾日略有增加。

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的监测结果表明,水库对局地气候的影响与环境影响报告书预测的十分吻合,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有限。

79.近年来长江流域发生的地区性高温、大旱、 洪水和"旱涝急转"等与三峡工程有关吗?

2006年、2010年年初的西南地区高温、大旱和年中的重庆主城区大洪水,2011年年中长江中下游发生的"旱涝急转"等极端天气现象,恰巧发生在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之后。有人质疑旱情和洪水是三峡工程蓄水造成的。

近年来,国内外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有常态化的趋势,这与全球气候变暖直接有关,而与三峡工程没有关系。

2006年、2010年年初的西南地区高温、大旱,其重要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另一方面是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异常(尤其夏季风异常)造成的。正是由于这种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当时不仅重庆市,包括川东很大范围都出现了高温、干旱的天气特征。有人认为三峡大坝像一堵墙,截断了通往川渝的水汽。实际上三峡大坝最高处仅181米(坝顶高程185米),而大气环流的垂直高度超过3000米甚至达1万米,三峡大坝根本无法阻挡或阻断大气环流。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表明,世界各国的水坝建设史上,至今还没有哪座水坝阻断大气环流,改变某一地区大气候的先例。

2010年汛期重庆主城区大暴雨,其成因与2007年7月特大暴雨类似。一方面是高纬度冷空气活动频繁,另一方面是低纬度副热带高压较往年偏弱,使得西南气流以低空急流冲向长江中游,重庆市主城区恰位于这支急流的出口处,即处于暴雨降落区,暴雨也就造成了洪水。那么形成降雨的大气水分从哪里来的呢?原来与降雨密切相关的大气中水分的循环有两种。一种是外循环,即按水汽从降雨区以外随大气环流输送进来的;另一种是内循环,即在局部区域内,水汽随大气局地环流进行输送。内循环水分的增加或减少,对于外循环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外循环对降雨的影响占95%以上,内循环对降雨的影响仅占不足5%。其实,三峡水库及周边大范围地区降雨的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及其周边地区,三峡水库水体面积仅1084平方千米,而太平洋、印度洋水体面积是以亿平方千米计,其面积相差达几千、几万倍。因此,把三峡水库与周边地区的极端天气事件联系起来,是缺少科学根据的。

2011年年初,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近60年来最严重的冬春持续干旱;6月份以后,这一地区又遭受暴雨洪涝灾害,大旱之后接着大水。人们普遍疑问,是什么原因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涝急转?这一过程与三峡工程有关吗?

从大气环流和水汽条件分析,旱涝急转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进入6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转换快;南海季风由弱转强,青藏高原对流活动异常活跃并东移;长江中下游水汽输送和水汽收支状况发生根本性转变。

我国属于典型的东亚季风气候,受到周边海温变化和青藏高原积雪变化的影响很大,两者的温差会影响季风的强度,导致暖湿气流往北推进程度的变化,从而决定雨带的南北移动。比如说,青藏高原积雪的状况对亚洲甚至北半球都有影响,三峡水库的影响和它比起来,简直就是微乎其微。三峡水库是2003年6月开始蓄水的,但长江流域从1999年开始就从多雨期转变为少雨期。近十几年来,长江流域中下游的降水量由原来的年均1250毫米减少到1100毫米,减少10%~12%,主要的降雨带向北移动到黄淮地区。研究表明,一个地区发生暴雨,需要从比它大十几倍乃至更大面积的地区收集或获得水汽。因此,三峡水库不能左右比它面积大很多倍的地区的旱涝过程。长江中下游的干旱和洪涝,是大范围大气环流和海洋温度异常的结果,而绝不是三峡水库带来的问题。再从全球范围来看,2011年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一些气候异常现象。6月之前,欧洲和美国中部一些地区也出现了严重的、持久的气象干旱,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国家经历了历史上少见的持续性干旱。受同样大气环流影响,6月21日西太平洋沿岸地区普降暴雨,日本九州部分地区当日雨量超过1000毫米。

所以说, 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涝急转与三峡工程没有关系。

可以肯定地说,今后再发生高温、干旱、暴雨、旱涝急转等异常天气,都不会是三峡工程造成的。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三峡工程查看更多>三峡水库查看更多>长江三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