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评论正文

沿海核电重启:为何社会“雷声大” 市场“雨点小”?

2014-06-21 11:25来源:能源评论作者:张越月关键词:核电重启核电项目中广核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盈利慢

除去安全,市场不看好的还有利润前景。

从常规设备核岛和常规岛的生产,到建成具有实用价值的海边电站,核电产业需要300多种系统,因此,设备历来是行业投资的大头和盈利的机会。

一位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以往,尽管核电设备的技术门槛高,但诸多市场资本因为看中40%~60%的利润率,加之2013年,国家能源局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核电重大专项等利好政策,一批民企进入核电制造领域。根据国家核安全局最新披露的资料,国内已有180家企业拿到了民用核安全设备的相关资质,其中不乏浙江、上海等地的中小型企业。

然而,此次重启的一大变化是,核电技术提高已经日渐明确。率先启动的浙江三门核电站,已采用了第三代核电技术。最新的消息是,下一步重启的核电项目,将大面积使用三代核电技术。而当前,一些民企尽管拥有核电设备设计制造资质,但仍以加工二代设备为主。如果不能及时更新换代,其原有的客户会迅速流失。

但问题是,更新会也让企业的资金链承担巨大风险。众所周知,三代技术意味着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的全面提高,对于企业来说,其必将投入大量成本。虽然种种迹象已让业内相信,2014~2015年,国内核电站的订单将大幅增加,但“适时建设”的思路,决定了项目的实际的建设时间或将被拉长。

在这种情况下,核电设备企业或将面对一方面大力投入,另一方面盈利缓慢的窘境,这正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融资难

在建设环节,资金则是眼下最棘手的问题。

按照国家能源局年初公布的目标,仅2014年新增沿海核电装机容量为864万千瓦。如果按AP1000机组的标准,以平均单位投资1.6万元/千瓦计算,要完成目标,至少需要投入资金1380亿元。

以往,核电企业采取的商业模式是“以核养核、滚动发展”,即将已投产核电站产生的效益拿出,作为资本金,投入开发新的核电项目。直到2008年左右,企业主要依靠自身核电业务的盈利,获取新建商用核电站的资金。

但从2009年开始,核电大发展引发大规模集中投资,以往的商业模式已经无法支持资金需求,企业开始把目光转向资本市场。2011~2012年,中核等企业采取发债等方式,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当下,IPO成了新的选择。2014年5月5日,中国核工业集团旗下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发布招股说明书,指计划通过IPO募资162.51亿元,用于建设包括福建福清核电项目工程等共5个沿海核电项目。

这并非近期唯一一家传出IPO的大型核电企业。早在今年2月,彭博社报道称,三家核电运营商中的另一家中广核集团拟在港上市,融资额为20亿美元。

但两家企业的融资前景并不为看好。除了资金额巨大或给市场难以承受外,核电也不同于其他企业,其部分技术关乎国家机密而不便公开,而一旦上市,企业或将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不得不公开部分信息。

更何况,一些企业的财务现状着实不佳。根据最新的财务报告,2013年中核电力总收入180.8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仅为24.77亿元;截至2013年9月底,中广核的实际营收为252.7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56.1亿元。即便加上IPO获得的200亿~300亿元,与2014年的投资目标需求,仍然相去甚远。

原标题:沿海核电重启:为何社会“雷声大” 市场“雨点小”?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电重启查看更多>核电项目查看更多>中广核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