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报道正文

全国土地日系列报道三:问诊毒地

2014-06-25 10:46来源:经济观察网作者:种昂关键词:土壤修复土壤治理永清环保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根据农技部门的数据显示,全国仅中重度污染耕地大体面积就在5000万亩。全国耕地土壤面积10%以上受重金属污染,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农业与工业对土地形成的污染,是中国为快速发展而付出的惨痛代价。

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可这是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换来的;是以镇、县、市、省各级政府纷纷设立开发区,大办工业换来的。为了保工业、保稳定,粮价始终存在工农业剪刀差、被限制在较低的水平,农民只好肆意喷洒农药化肥、过度攫取地力,片面追求粮食产量。

山东一位县长告诉记者,为了追求GDP,各市县曾经都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发展压力。最立竿见影的办法就是,政府圈一块地、建开发区,招商引资、大搞工业。哪个县要是真听了话、一门心思发展农业,那必然是财政穷县。

如是,全国各地省级、市级、县级,甚至乡镇都建起了开发区,争抢工业项目。同一地区规划往往同质化,为了能填补开发区的“空虚”,常常出现一个高污染项目多个开发区争抢的现象。刚刚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中,在调查的146家工业园区的2523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高达29.4%。

2014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河池市市长何辛幸就指出,2013年国家环保部对河池土壤进行监测,从土壤中重金属超标数量看,最严重的是镉,其次是砷、汞、铅和铬。何辛幸高呼,河池市土壤总体污染状况严重,已影响到农产品的生产和安全,实施治理和修复刻不容缓!

监管的空白

自设立土地日的23年来,中国土地被漠视、污染不断恶化,并非偶然。通过本报记者赴湖南、山东、江苏、黑龙江等地采访发现,土地治污的难度远远超出想象。

所有的经济行为,都讲究投入产出比,可土地治理修复注定是一项入不敷出的工程。如果说污染用了1块钱,修复可能要花10块钱或者更多。有时针对某种毒素做一个土壤样品分析的成本,就需花费上万元。

以正在开展的湖南岳塘区竹埠港工业区土壤污染治理为例,根据初步匡算,3000亩地的治污投入需四五亿元,平均近20万元/亩。有当地官员算过账,湖南岳塘竹埠港工业区所有化工企业上交的税收远远赶不上土地治污的投入。

一位山东环保官员则表示,长期以来,中国在环境污染防治方面,主要检测的是水、气、渣等要素,土壤污染看不见、摸不着。若非出现了环保事故——影响到河水以及人的健康,哪里的政府有动力从财政中斥巨资投入到一个难以看出政绩的工程上呢。

目前,资金短缺已成为土地污染治理修复的头号难题。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仅受重金属污染的农业耕地就有2000万公顷,即使采取土壤修复成本最低的植物修复法,每公顷的修复成本也将达到30万元,耕地修复所需资金总额将高达6万亿元。根据《全国土壤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用于全国污染土壤修复的中央财政资金只有300亿元。土壤修复存在巨大资金缺口。

“以前,政府奉行的是‘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可土地污染具有累积性和隐蔽性,依靠这一原则根本无法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难题。”以土壤治污为主业的永清环保(300187)董事长刘正军认为,现在土壤污染积累了很大的存量,原来污染主体可能发生改变,比如商业土地污染,企业或许几易其手,污染主体早已找不到了。原有的治污模式和光靠政府的办法已无法保证土壤的治污可持续性。

更为重要的是,土壤治污看似只关乎技术与资金,开展起来却远非这么简单。

湘潭一位正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的官员有着切身的体会。他坦言,凡是治污就首先要涉及污染源的停产搬迁、工厂设备的拆解处置、千千万万百姓居住和就业的再安置,其次才是被污染土地的征用、治理和开发。可以说,一项治污就是庞大又复杂的社会工程。从竹埠港工业区关停搬迁工厂需41亿元,治污只需四至五亿元,也可见一斑。

而农业污染的治理,则涉及政府、承包者、流转方多方利益的考量。土地是国家的,农民只是承包者,在新一轮土改中分散的土地向流转方集中,后者只有土地的经营权和收益权。

原标题:问诊毒地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修复查看更多>土壤治理查看更多>永清环保查看更多>